若是年華虛度了,到老空留悔恨心。
若是點雙蕊,定是敗家精。
若是老鼠就怕貓。
若非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噴鼻香。
傲骨淩寒飄香的梅花
唐代傳奇小說《龍城錄》曾經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隋開皇年間,有一個叫趙師雄的人,一次到羅浮去。一天,天氣寒冷,快到傍晚時分,趙師雄喝酒喝得迷迷糊糊、半醉半醒之間,就停車休息,在鬆樹林附近的一處客棧落腳。
這時,隻見一個美貌女子淡妝素服,出現在師雄的麵前。此時正值冬日,天色已經昏暗了,月色剛剛顯現,地上還有殘雪沒有融化,此情此景,讓他欣喜不已。
趙師雄上前去和這位女子攀談,感到一陣陣芳香撲麵而來,女子的聲音極為清麗。於是相約敲開酒家門,買了酒共飲。共飲之際,又有一個綠衣童子進來,談笑歌舞,3人非常盡興。
不久,趙師雄就睡著了,等到由於風寒而凍醒時,一看天已經亮了,而自己正躺在大梅花樹下,樹上有翠綠羽毛的小鳥在鳴叫,但女子已經不知去向。
趙師雄感到十分惆悵、遺憾,事後靜心一想,才明白當晚那位美人正是梅花所化,而綠衣的童子應該就是樹上的翠鳥。後人常用“羅浮山”比喻梅花,用“梅下開樽”寫人快活逍遙、舒適自在的生活。
有關梅的最早文字記載當推民間歌謠的彙集《詩經》,寫有“山有佳卉,侯栗侯梅”。《詩經·周南》裏說:“縹有梅,其實七兮!”我國重要古籍《山海經》裏也有“靈山有木多梅”的記載。
梅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具有強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動力。梅花象征堅韌不拔,百折不撓,奮勇當先,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別的花都是春天才開,它卻具有淩寒傲骨,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花開得愈精神,愈秀氣。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作詩讚詠梅花說:
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梅花是我們中華民族最有骨氣的花,幾千年來,它那迎雪吐豔,淩寒飄香,鐵骨冰心的崇高品質和堅貞氣節鼓勵了一代又一代我國人不畏艱險,奮勇開拓,創造了優秀的生活與文明。
有人認為,梅的品格與氣節幾乎寫意了我們“龍的傳人”的精神麵貌。全國上至顯達,下至布衣,幾千年來對梅花深愛有加。文學藝術史上,梅詩、梅畫數量之多,足以令任何一種花卉都望塵莫及。
梅花高風亮節,二十四番花信之首的梅花,冰枝嫩綠,疏影清雅,花色美秀,幽香宜人花期獨早,“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被譽為花魁。梅花的崇高品格和堅貞氣節,象征著我們龍的傳人之精神。
梅花培植起於商代,已有近4000年曆史。梅是花中壽星,我國不少地區尚有千年古梅,湖北黃梅縣有株1600多歲的晉梅,如今還在歲歲作花。梅花鬥雪吐豔,淩寒留香,鐵骨冰心,高風亮節的形象,鼓勵著人們自強不息,堅韌不拔地去迎接春的到來。
梅花的象征意義更多是關於人的拚搏,是不畏艱險的骨氣,是一種不管曆盡多少磨難,受到怎樣的欺淩,從來都是頂天立地,不肯低頭折節的精神,這也正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
梅花在傳統文化中是高潔、傲骨的象征,被人們譽為鋼筋鐵骨,古往今來的詩詞歌賦,以梅為題者最多,或詠其風韻獨勝,或詠其神形俱清,或讚其標格秀雅,或頌其節操凝重。梅花不畏寒冷,獨步早春的精神,象征剛毅精神和崇高品格。
若能騙千人,總騙不過良心。
若爭小可,便失大道。
若登高,必自卑。
若涉遠,必自邇。
若不與人方便,念盡彌陀總是空。
若不預先算費用,無論何事勿輕動。
若要官司休,除非原告丟;原告不丟,打得天地不休。
若要家不知,尋個小老婆;若要家不康,一心寵姨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