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有間小店(1 / 3)

午時剛過,初春的陽光從敞開的門窗照射進店裏,不冷不熱,暖洋洋的如同泡在溫泉中,讓人昏昏欲睡。

縣城老街的角落裏有間小店!

白小百慵懶的躺在店門口的搖椅上,手裏捧著那本祖傳下來的,厚的跟板磚似的《紮紙大全》心不在焉的翻著,右手邊的矮桌上放著一壺剛泡好的鐵觀音還有一小盤糯米糕。

街麵上車來人往,川流不息。沿街商鋪的各種叫賣聲此起彼伏好不熱鬧,隔著百多米的距離都能聽見街口那家發廊門口一對大音箱循環播放的流行歌曲。

斜對頭的胖哥大排檔這時候正是生意紅火的時段,各種菜香混合在空氣裏飄出老遠,勾得哪怕是不吃飯的人也忍不住要回頭看上一眼。

白小百一吸鼻子,喃喃道:“回鍋肉炒香幹,紅燒茄子,嗯,這回鍋肉炒香幹辣椒放得有些多,嗆鼻,肯定是胡胖子那貨在掌廚。”

他掂起一塊糯米糕放進嘴裏,就著菜香嚼動,想象自己正在吃滑膩可口的回鍋肉片。

街上行人穿梭,從他店前匆匆走過,偶爾有人會放慢腳步往裏看上一眼,再等抬頭看清店名時俱都神色一變,腳下提速逃似的走了。

“唉!都快半個月了還沒做成一單生意,再這樣下去本少爺連糯米糕都吃不上了。”白小百心底的悲苦無人可訴,隻得輕歎一聲,又掂塊糯米糕扔進嘴裏。

其實也不能怪他,一般人隻要看了他的店名,再看店裏擺放的貨物沒有不趕緊走路的,都怕沾上晦氣。

因為即使是在白天,店門口上方那塊黑底白字的匾額上寫的白氏白事鋪五個大字也有點滲人。

據說這匾額還是從清朝道光年間留下來的,有好幾百年的曆史。當年十年****的時候白小百的爺爺冒死把匾額藏了起來,重新做了一塊交給前來砸店的小紅兵才使這塊祖傳的匾額得以保全。

店如其名,明眼人一看便知道這家店做的是喪葬,白事用的物品,說白了就是做死人生意,誰沒事會進來轉呢。

據白小百的爺爺講,白家祖上從清朝康熙年間就已經開始經營喪葬的生意。他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總之是好多輩以前的,有個名叫白寶福的老爺子生得心靈手巧,膽子又大,於是就拜在一名紙匠門下學做紮紙的手藝。

自古以來人們對身後事都特別看重,生前沒享受夠或是沒享受過的,死了以後還想著在陰間能過上快活日子。

你看那些帝王將相,達官貴人,哪個死後不是大肆操辦,陪葬品從金銀珠寶到鍋碗瓢盆應有盡有,凡是陽間有的,到陰間一樣不能落下。像那些帝王貴胄甚至還要拉上成群的嬪妃,小妾和幾百號奴婢殉葬,為的是讓這些人到陰間去繼續伺候著。

其中最大手筆的當數那秦始皇了,直接整個三千兵馬俑出來,估計是想到陰間拓展他的疆土,把那閻羅王的位置搶來自個坐。

話說回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有那麼多物品陪葬,普通百姓也想在陰間過得好點不是?那咋辦呢?於是就有人發明了紮紙這門手藝。

紮紙就是用竹篾、蘆葦、米糊以及各色紙張做出各種喪葬用的人偶,房屋,家具等物件。出殯的時候在墳頭燒給死者,想要什麼就燒什麼,反正價錢也便宜,省得用真金白銀陪葬還遭盜墓的賊惦記。

紮紙看起來很簡單,無非就是把紙張和竹篾、蘆葦用米糊粘成想要的物件,動手能力強的垂髫小兒也能做出來。

隻有內行人才知道其中的不易,手藝人人可學,紮紙匠不是每個人都能做的。想當一名紮紙匠首先要八字屬陰,越陰越好,因為本身做的就是陰間的行當,屬性相近,你做出來的東西才容易被陰間收納。

你若問屬陽的人能不能做呢?碰上脾氣強的硬要糊幾件東西拿去燒呢?那也行,反正陰間管不了陽間的事,不過要是陰陽相克折了壽辰可別怪判官的勾魂筆不給情麵。

而且紮紙也要手眼靈活的人才能做出栩栩如生的作品,要不然你糊個口歪眼斜的人偶,或是缺梁少柱的房屋出來,小心下麵的人半夜跑上來找你算賬。

總之那時白小百的好幾輩前的爺爺白寶福湊巧八字屬陰,人又長得機靈,就入了紮紙這行做了一名紮紙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