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霞
在鄞州工作十幾年了,已經記不得初次去高橋的情形,許多記憶早已如飛鳥般迅速掠過,隱向歲月深處的蒼茫。回首的朦朧中,打撈起的是臨近菜場、汽車站的那一片市聲喧囂的老街區,路邊低矮的老房子,街市上來往的行人,勾起我對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鄉鎮街市的印象。
最初去高橋,在這些老街、老房子之間輾轉,看人們臉上閃現的熱騰騰的生活氣息,總是無比親切。又到高橋了——每次看到熟悉的情景,就如老友對晤。於是,這樣一幅湧動著淳樸鄉愁的畫麵,在我腦海裏,幻化成對於高橋印象“桌麵”上長久不變的“壁紙”,渾然不覺。城西的一些區域,在時光的飛逝中,正拉開大拆大建的框架,發生著前所未有的劇變。
那張“壁紙”掩映下的高橋,一度卻如一條風平浪靜的河流,起伏不大,卻在長久的平靜中蟄伏著,積蓄著寬闊而深廣的內在能量,翹首以待一個碰撞的機遇,以便以勢不可擋的激情,完全改寫昔日的容顏。
蝶之鄉的高橋,在破繭而出的蛻變中,自有一番獨特風情。
不會忘記第一次駛過通途路時的驚豔,這條連通著高橋和海曙的新路,在我們眼中是這樣廣闊和通暢,一路行去,心情就像追風的少年。當時,還是剛開通不久,車少,人跡更少,兩邊的視野格外開闊,熟悉的村落名字一個個被迅速拋在身後。那些村,有的正在建設中,有的已豎起新樓,有的還殘餘著一片老房子,像前一個篇章留下的餘韻。沿著這條嶄新的漂亮的路,那時候的我們,已經意識到,高橋,正在迎接著一種朝氣蓬勃的新生活。
由這條無比暢通的大路,想到了高橋這些年的變化。於是,開始留心起來。細數一下最近幾次去高橋,都是因為高橋的博物館。從農民傾注全部積蓄辦起的居家博物園到百年老字號“王升大”對非物質遺產的展示,從梁祝文化公園裏的主題博物館到收藏各類石刻藝術品的耕澤石刻博物館。這些曆史文化美麗的展示,使高橋成為鄞州擁有博物館最多的一個鄉鎮。此外,高橋還有新莊古村,還有寧波古玩市場等這類地域文化和文化產業中的地標。
除了文化彰顯的軟實力外,高橋先後湧現了最美女兒方亞兒、最美丈夫餘訓華等“最美人物”,打造著道德的高地。
與這些人文風景齊頭並進的是高橋城市建設的推進,輕軌1號線的建設,讓高橋走向地鐵時代。這個在許多年前就令人產生美好遐想的名詞,如今,已經成為更加美好的現實。而這個機遇,給高橋的蛻變,帶來了強勁的加速度,同時,結合高橋小城鎮建設和新村建設的推進,一個脫胎換骨的時代,就這樣來臨了。
事實上,那幾年,在我走訪一家家像花兒般綻放在高橋熱土上的博物館,在我來聆聽那些最美人物的故事的時候,高橋的“壁紙”已經在不斷更換。至於換成了什麼樣,我無法鎖定。因為,無論走到哪個角落,都要不可避免地置身於一個個大工地之間。到處在拆遷,到處在建設,輕軌、甬金高速連接線、新豐路、學院路等路網的建設,此起彼伏的舊村改造、新村建設,還有梁祝文化產業園、全區最大的農村初級中學高橋中學、電力環網等重點工程。拆遷、施工建設、新樓的佇立,幾年間,在高橋的不同區塊,這些變奏,不斷地展開。
目睹著這些變化,從軟件到硬件,一個新高橋,不斷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