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功績天下聞名,婦孺皆知。史書記載“大禹導河積石,至於龍門”。積石是指青海循化縣積石峽,龍門就是現在陝西省和山西省之間的龍門。大禹治水從青海到龍門,必然經過寧夏。
大禹一路手持神斧,遇山劈山,遇坎平坎。到了寧夏青銅峽後,見石壁巍峨,阻擋水流,遂以神斧劈開石壁,才有了峽口。青銅峽有“青銅禹跡”這個景點,它也曾是清朝時中衛十二景之一(清朝時青銅峽歸中衛管)。峽口在曆史上還建有紀念大禹的“禹祠”。曆代文人墨客歌頌大禹的詩詞比比皆是,諸如一首:
逐刊八載標新跡,疏鑿千秋有舊痕。
黃河永著安瀾頌,留取豐功萬古存。
現今銀川中山公園裏擺放著一尊鐵牛雕像。說鐵牛,要先提到另一個神,就是水神共工。黃河水流到賀蘭山時(古時稱不周山),遇到山石阻礙,流不過去,窪積在銀川平原上。共工是水神,他反對女媧當權,與火神祝融大戰七天七夜,最終戰敗,一怒之下撞倒了不周山。不周山是上古四根頂天的柱子之一。不周山一倒,天傾西北,地陷東南,洪水肆虐,河水沒有了阻礙,從倒塌的不周山中間穿過,流向地勢低窪的內蒙,又從內蒙折回東南方向。經過大禹治水,黃河在寧夏段肆虐多年以後,逐漸平複下來。
到了唐朝武則天天授元年,寧夏、陝西、河南、山東一帶,黃河水任意決堤,淹沒良田,給老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整個黃河流域都是黃泛區,水利年年修,年年毀壞。官員覺得這是天意,他們認為女人稱帝遭天譴,可又不敢明說,就上書奏明災情。武則天非常重視農業發展,她曾下旨在寧夏修建了唐徠渠。她看了奏章以後,召集文武大臣商議對策,大臣都沒有辦法。國師袁天罡說話了:“牛有鎮天之靈和降妖之功,黃水泛濫,必定是龍水相鬥。皇上下令鑄一個大鐵牛,放到黃河上遊,一定能降住蛟龍,黃河水就能安然暢流了。”
武則天聽了後,覺得有幾分道理,就撥銀萬兩,鑄了一個大銅牛,親自取名“鎮黃牛”。鎮黃牛最早安放在青海那段黃河裏,後來讓洶湧的黃河水一路衝刷,往下遊卷了過來。百年曆史間,鎮黃牛衝到了寧夏青銅峽,就再也沒有動過窩。從此以後,流經寧夏的黃河水逐漸平穩,類似決堤、改道、衝擊農田的事情,再也沒有發生過。銀川平原的百姓從此安居樂業,開渠挖溝,大力發展農牧業,才有了後來牛羊塞道、鳥飛魚躍、米麥飄香、瓜果遍地的塞上江南的好風光。天下黃河富寧夏也就是這麼來的。
1950年,青銅峽的老百姓挖沙築壩,疏通河道,意外把這頭銅牛給挖出來了。根據銅牛上的銘文,確定是唐朝時期的文物,就向上麵報告。寧夏省委宣傳部立即派了一輛汽車,把鎮黃牛拉回銀川。1958年7月,在自治區即將成立的前夕,有關部門把銅牛放在中山公園玉帶橋那裏展出,讓遊人觀賞。幾百年時光的流逝,銅牛雖經洪水的侵蝕,依然栩栩如生,雙目炯炯有神,令人稱奇。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鎮黃牛被造反派列為“四舊”,讓紅衛兵一頓鐵錘砸碎了。
1978年,為了慶祝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20周年,中山公園根據當年留下的圖片資料,重新仿製了一頭一噸重的鐵牛,仍安放在中山公園玉帶橋旁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