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周語》說,穆王時,“犬戎氐以其職來王”。穆王並強徙一部分犬戎於太原(今甘肅平涼、鎮原一帶),其犬戎可能就是儼狁。
穆王以後,儼狁日益強盛,成為周的嚴重威脅。《後漢書西羌傳》說夷王命虢公率六師伐太原之戎,至於俞泉,獲馬千匹。”宣王時,曾多次和儼狁發生戰爭,但最終沒有打退儼狁和其他西北遊牧部落的進攻。《竹書紀年》載宣王命溱仲伐西戎,秦仲敗死。
邊到懿王時,周王朝開始走上衰敗的道路。其民族矛盾也加劇了。西北諸遊牧部落日益加強對周的攻勢,甚至開始向渭水中下遊推進。厲王時,特別注重了對西北邊境的防禦,但收效甚微,西北諸遊牧部落的侵襲更加嚴重,致使當時的詩人發出“百蹙國百裏”的感歎。
(第四節)古文獻記載中的敦煌及相關地區
敦煌及河西走廊西部、北部地區,有著悠久燦爛的遠古文明,我國古代文獻中保存著豐富的曆史傳說,可切使我們對敦煌及河西走廊西部、北部地區有一個簡單甿認識。
《神農紀》炎帝之世,其地南至交趾,北幽都,東至暘穀,西至三危,莫不從化。”指出當時唐虞疆域“西至三危”,“三危”據《括地誌》山有三峰,如危欲墜,故曰三危。俗名卑羽山,在沙州敦煌縣東南三十裏。《路史》載今戎虜瓜、沙等州是其處。山有三峰,俗亦曰升雨山,在敦煌南三十裏。”
《黃帝紀》帝為天子,其土地東至海,西至崆峒,南至於江,北逐獯鬻,合符於釜山。”《史記》廣黃帝披山通道,西至崆峒。”崆峒在肅州(今酒泉)城東南六十裏,舊屬祿福縣。
《淮南子主術訓》說昔神農之治天下也,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東至暘穀,西至三危(流沙),莫不聽從。”《史記五帝本紀》記載了傳說中的高陽氏時代,其地“北至幽陵,南至於高恥,西至流沙”。我國最早的地理學著述《尚書禹貢》指出黑水西河惟雍州”。馬端臨的《文獻通考》也認為河西走廊西端及敦煌地區是屬古雍州地的。古籍《竹書紀年》有周穆王五十七年,西征於昆侖丘,見西王母”。“三危”(流沙)概指敦煌至居延的廣大範圍。《堯舜紀》西至析支、渠搜、氐羌”。《舜典》流共工於幽州,放驩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按《尚書》析支又名賜支”。《後漢書西羌傳》西羌之本,出自三苗。舜徙三危,在河關西南,濱於賜支,至於河首,綿地千裏。賜支者,《禹貢》所謂析支者也。蓋西邊自三苗之裔及他種不一。而北邊則自唐虞以上,已有獯鬻、獫狁、山戎”。
《禹貢篇》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三危既宅,三苗丕敘。
古文獻的一些記載雖有一定的矛盾,大概是由於當時對事物地理環境的認識和認識方法的不足,但總括而言,反映出了當時中原文明和西北文明的緊密聯係,反映出了原始社會末期社會生活的基本麵貌,反映了敦煌及河西走廊地區源遠流長於華夏一統的曆史、文化及文明過程。同時,我們也可知,當時的敦煌(三危)其範圍應當是極其廣闊的。其廣至於何處,現代敦煌學及地理學者均有考證論述,竊認為,就曆史考古的現有資料及曆史發展的必然性而言,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及晚期的“三危”,應當西包括今天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域)東部地區;南抄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及四川西北部地區;東達寧夏回族自治區、陝西省西北部、蘭州(隴右)地區、河西走廊大部;北上內蒙古自治區西部、蒙古人民共和國西南部地區。是為“大三危”、“大敦煌”之意。
(第五節)古今學者對敦煌與“三危”的各種注釋與考證
關於《尚書舜典》追記的“三危”,究竟在今天的哪裏,自古及今眾說不一,現有考古資料尚不能回答這一問題。現把古今學者對此進行的大量注釋和考證錄於其後,以備鑒別和參考。
一、西晉杜預認為廣允姓,陰戎之祖,與三苗倶放三危者。瓜州,今敦煌。”北魏酈道元又記載三危山在敦煌縣南”。唐代李泰認為三危山在沙州(敦煌)東南三十裏,山有三峰故名。”李吉甫《元和郡縣誌》說三危山在縣(敦煌縣)南三十裏,有三峰故曰三危,尚書竄三苗於三危,即此山也。”《太平寰宇記沙州敦煌縣》認為:“禹貢雍州之城,亦西戎所居。古流沙之地,黑水所經。書所謂舜竄三苗於三危,三苗既宅,即此地。其後子孫為羌戎,代有其地。”以上觀點自古及今持有者甚眾,皆認為“三危”為今甘肅省敦煌市東南的三危山。現代敦煌學學者大都認為《尚書》記載的“三危”就是今天敦煌市的三危山。
竇景椿先生在《古稱三危與黑水之辨解》(見《敦煌研究》1987年第2期)中提出了一個很有價值的“大三危”、“大敦煌”的觀點,他認為古稱三危,蓋自敦煌三危山為起點,以迄於青海、西藏之間,山脈交錯,峰峰相連,同屬三危地,自無疑義。惟何以如此稱謂論者認為遠在唐虞時代,這個遼闊的邊陲地區,罕有人跡,其時青海、西藏尚未開發,無分畛域……乃以知名較早的三危山之名概括其地,故有斯稱,理或然歟茲閱《曆代疆域表》,鄭氏注曰:州縣之設,有時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所以《禹貢》分州,必以山川定疆界、由此可知史稱三危,當係涵益廣大的領域而言……非局限於敦煌之一隅也。”具此《敦煌簡史》張仲先生認為史稱三危,是指三危地而言,它是以三危山而得名的一個廣義的地名,應包括今新疆羅布泊以東、甘肅疏勒河以西的廣大地域,不能局限於以後所稱州、郡的區劃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