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古老的養生智慧——黃帝內經(1 / 3)

⊙“醫經者,原人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裏,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湯火所施、調百藥劑和之所宜。至劑之得,猶磁石取鐵,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為劇,以生為死。”

——《漢書·藝文誌·方技略》

《黃帝內經》是一部什麼書

現存最早的醫經

成書於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被譽為中國奉獻給世界的三大奇書之一。

《漢書·藝文誌·方技略》載有醫經、經方、神仙和房中四種中醫典籍。其中醫經有:《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除《黃帝內經》外,其他醫經均已亡佚。因此,《黃帝內經》便成了現存最早的中醫經典著作。

醫經描述了人體的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裏等情狀,闡發了百病的根源、死生的界線,介紹了針灸湯藥等治療方法以及如何調製各種適宜的藥劑等。簡言之,醫經就是闡發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和預防等醫學理論之著作。所以稱之為“經”,是因為它很重要。

《素問》、《靈樞》構築內經智慧

《黃帝內經》分為《素問》、《靈樞》兩部分,每部各八十一篇,合計一百六十二篇。兩書內容各有側重,又緊密相關,渾然一體。《素問》之名最早見於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自序》,迄今一千七百多年。人是具備氣形質的生命體,難免會有大小不同的疾病發生,故以問答形式予以闡明,這就是《素問》的本義。

《靈樞》最早稱《針經》,其第一篇《九針十二原》就有“先立《針經》”之語,無疑等於自我介紹。漢魏以後,《靈樞》由於長期抄傳出現了多種不同名稱的傳本。唐代王冰引用《針經》傳本佚文與古本《靈樞》傳本佚文基本相同,說明同出一祖本。但史料記載北宋有高麗獻《針經》鏤版刊行,但現在卻無書可證。與南宋史崧發現的現存《靈樞》傳本則不盡相同。至南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史崧的家藏舊本《靈樞》九卷八十一篇重新做了校正,擴展為二十四卷,同時附加音釋,鏤版刊行。現在看到的就是此傳本。西方發達國家近些年興起的諸如醫學地理學、醫學心理學、氣象醫學、時間醫學等學科,在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均有精彩的表述。

黃帝

黃帝是開創中華民族文明的祖先。姓姬(或雲公孫),生於軒轅之丘(河南新鄭縣西北),稱軒轅氏。黃帝生而靈異。《史記》稱其“以土德王,故號黃帝”。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和製作,如文字、音樂、曆數、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湯等均是他的後裔。黃帝與炎帝都被看做是華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國人有時自稱“炎黃子孫”。

岐伯

在《黃帝內經》中,總有一個人在回答黃帝提出的問題,他就是岐伯。那麼,岐伯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岐伯,相傳亦為黃帝之臣,又是黃帝的太醫,奉黃帝之命嚐味各種草木,典主醫病。一般認為,岐伯家居岐山(今陝西省岐山)一帶。而新近有資料表明岐伯為甘肅省慶陽縣人。岐伯是中國遠古軒轅黃帝時期的重要人物,是著名的醫學家。他的著述頗多,但多失傳,僅留殘著,被後人整理編輯成《黃帝內經》,流傳至今。因而,他被後人稱為中華醫學的鼻祖。因《黃帝內經》主要采用黃帝與岐伯君臣問答的方式,所以常稱其為岐黃家言,進而把醫術稱為岐黃之術。

《黃帝內經》是東方醫學之根

曆代醫家常用分類法對《黃帝內經》進行研究。各家的認識較為一致的是藏象(包括經絡)、病機、診法和治則四大學說。這四大學說是《黃帝內經》理論體係的主要內容,至今仍在指導著中醫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

藏象學說

藏象學說是研究人體髒腑組織和經絡係統的生理功能、相互之間的聯係以及在外的表象乃至與外環境的聯係等的學說。

藏象學說主要包括髒腑,經絡和精、氣、神三部分。髒腑又由五髒、六腑和奇恒之腑組成。五髒,即肝、心、脾、肺、腎。六腑,即膽、胃、大腸、小腸、膀胱和三焦。奇恒之腑也屬於腑,但其功能又異於常,係指腦、髓、骨、脈、膽和女子胞,這裏的膽既是六腑之一,又屬於奇恒之腑。髒腑雖因形態功能之不同而有所分,但它們之間卻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合作、相互為用的。

藏象一詞中,“藏”是指藏於體內的內髒;“象”指表現於體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現象。所謂“藏象”,即藏於體內的內髒所表現於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現象。例如肺藏於體內,是髒;而呼吸是其生理功能,咳嗽、氣喘則是其病理現象。可以說,呼吸、咳嗽和氣喘分別是肺所表現於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現象,也就是肺的“象”。通過對“象”的觀察,可以推測“髒”的狀態。

經絡係統可以分經脈、絡脈和腧穴三部分。經脈有十二正經: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十二經脈首尾相連如環無端,經氣流行其中周而複始。另有同屬於經脈主幹但有別於十二經脈的奇經八脈: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經脈之間相互交通聯絡的稱絡脈。其小者為孫絡,不計其數;其大者有十五,稱十五絡脈。腧穴為經氣遊行出入之所,有如運輸,是以名之。

精、氣、神為人身的三寶。精,包括精、血、津、液;氣,指宗氣、元氣、營氣、衛氣;神,指神、魂、魄、意、誌。精和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氣和神又是人體複雜的功能表現,也可以認為氣為精之禦,精為神之宅,神為精氣之用。

病機學說

病機學說是研究疾病發生、發展、轉歸及變化等內在機理的學說。現從病因、發病和病變三方麵加以敘述。

病因:引起人發病的原因。風雨寒暑為“六淫”的概括;陰陽喜怒乃“七情”的概括;飲食居處即“飲食勞倦”。可以認為這就是後世三因說的起源。

發病:正邪雙方力量的對比,決定著疾病的發生與發展。

病變:疾病的變化是複雜的,《黃帝內經》概括病變也是多方麵的。

有從陰陽來概括的,如《素問·太陰陽明論》認為,“陽受風氣,陰受濕氣”,“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認為,“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有用表裏中外來歸納的,如《素問·玉機真髒論》:“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又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有“從內之外”,“從外之內”,“從內之外而盛於外”,“從外之內而盛於內”及“中外不相及”等病變規律。

有用寒熱來歸納的,如《素問·調經論》:“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

有從虛實而論者,如《素問·通評虛實論》:“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又如《素問·調經論》:“氣之所並為血虛,血之所並為氣虛。”實指邪氣盛,虛指正氣衰。概括說來,有正虛而邪實者,有邪實而正不虛者,有正虛而無實邪者,有正不虛而邪不實者。

診法學說

望、聞、問、切四診源於《黃帝內經》。《黃帝內經》強調診察疾病必須“四診合參”。《靈樞·邪氣髒腑病形》說:“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故知一則為工,知二則為神,知三則神且明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這都強調隻有綜合運用四診,才能作出正確的診斷,所謂“能合色脈,可以萬全”。

治則學說

研究治療法則的學說稱治則學說,《黃帝內經》對治療法則是頗有研究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加以概括。

防微杜漸

防微杜漸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變。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認為,“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等皆言預防疾病。有病早治、防其傳變的,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髒。治五髒者,半死半生也。”

因時、因地、因人製宜

因時製宜者,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司氣以熱,用熱無犯;司氣以寒,用寒無犯;司氣以涼,用涼無犯;司氣以溫,用溫無犯。”這是告誡醫者用藥勿犯四時寒熱溫涼之氣。

因地製宜者,如“至高之地,冬氣常在;至下之地,春氣常在”等。因人製宜者,如《素問·五常政大論》“能毒者以厚藥,不勝毒者以薄藥”。《素問·徵四失論》:“不適貧富貴賤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溫,不適飲食之宜,不別人之勇怯,不知比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標本緩急

標與本是一對相對概念,具有本末、主次、先後、因果等多種含義,在中醫學中常用來說明疾病的本質與現象,以及疾病過程中矛盾的主次、先後關係等。

治病求本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治病必求於本。”這是《黃帝內經》治則中最根本的一條。

因勢利導

在治病求本的基礎上巧妙地加以權變。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於內”,“其在皮者,汗而發之”。

協調陰陽

此為治療之大法,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陽病治陰,陰病治陽。”

調整陰陽的具體法則有:

損其有餘:陰陽偏盛的實證,用祛邪法治療,即為“損其有餘”。

補其不足:陰陽偏衰的虛證,用扶正法治療,即為“補其不足”。

用反治法:對陰盛格陽的真寒假熱證,采用“熱因熱用”的方法治療。對陽盛格陰的真熱假寒證,采用“寒因寒用”的方法治療。

陰陽並補:對陰陽互損所致的陰陽兩虛證,用陰陽並補的方法治療。

急救固脫:亡陰者,重在救陰益氣固脫;亡陽者,重在回陽益氣固脫。

正治反治

正治亦稱逆治,是與病情相逆的直折的治療方法,比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之類。反治也稱從治,比如“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之類。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微者逆之,甚者從之”,“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

適事為度

無論扶正還是祛邪都應適度,對於虛實兼雜之症,尤當審慎。切記“無盛盛,無虛虛”,即使用補,也不能過。因為“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素問·至真要大論》)。

病為本,工為標

《素問·湯液醪醴論》指出:“病為本,工為標”,這是說病人是客觀存在的,是矛盾的本質;醫生認識並且治療疾病,是矛盾的次要方麵。醫生必須以病人為根據,這樣才能標本相得,治愈疾病。

辨證施治

《黃帝內經》雖未提出“辨證施治”一詞,卻有辨證施治之實。上述幾點均含此意,而書中已有髒腑辨證、經絡辨證、八綱辨證、六經辨證的內涵。

製方遣藥

《黃帝內經》雖載方藥無多,但其方藥之理已具。

針刺灸敷

《黃帝內經》言經絡、腧穴、針刺、灸敷者甚多,不遑枚舉。

傳統中醫的獨特理論

⊙“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

——《素問·五髒別論》

傳統醫學的地位

世界上並不僅僅隻在中國有傳統醫學,與中醫一樣,古老的傳統醫學還有古埃及醫學、古印度醫學、古希臘醫學。這就是聞名於世的四大傳統醫學。曾經,它們都有過輝煌與燦爛,然而3500年前,古印度醫學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2300多年前,古埃及醫學開始衰敗;古希臘醫學在現代醫學萌芽後也被遺棄。唯獨中國的傳統醫學——中醫,不但一直延續到今天,而且還在繼續為人類的健康作貢獻。

中醫學之所以得以延續至今,成為世界四大傳統醫學之首,真正的原因在於兩點:一是它的醫療實用價值,中醫學對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二是它具有一整套獨特的、較為完整的理論體係,而《黃帝內經》是中醫理論體係的奠基之作。

自《黃帝內經》之後,中醫學術雖然一直有發展且流派紛呈,醫學著作汗牛充棟,然而追溯這些學說、流派、著作的根源,無一不是源於《黃帝內經》。

走進中醫

中醫以“陰陽五行”為其哲學基礎,以“天人合一”的中和境界為其理想的追求目標,以“精、氣、神學說”為其根本,以“藏象經絡學說”為其特色,既可防病治病,又可養生保健。

中醫在“陰陽五行”的指導下,認識疾病著重從整體上去把握,執簡馭繁。健康的基礎和標誌就是“陰陽平衡”。疾病的產生就是因為陰陽失衡,如陽盛則熱、陽虛則寒、陰盛則寒、陰虛則熱。

中醫認識疾病的方式比較全麵,治療疾病的方式和工具也豐富多樣,這些都決定了中醫必然有著神奇的療效。借助陰陽五行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等基本理論,通過四診收集疾病信息,判斷病性寒熱、病勢緩急以及病變髒腑等,從而確定疾病的症型以及病變本質,然後治病求本、對症下藥。

中醫治療疾病涉及兩個方麵的內容:一是基本原則,即“平衡陰陽”,陰陽失調導致病性寒熱,因此,中醫也確立了“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等治則。二是基本的方式和工具,主要有內服外用中藥、針灸推拿和穴位敷貼等。

此外,中醫以五行學說為基礎,創立了“以情勝情”的情誌治療方法。

所以,學習中醫一定要懂得傳統文化,一定要參悟養生精髓的根本所在。簡而言之,道以醫顯,就是說醫道是中國文化最集中的體現,對習醫者而言,從醫入道又是一條必不可少的捷徑。

《黃帝內經》的智慧思想

⊙“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素問·陰陽離合論》

陰陽學說

陰陽學說是《黃帝內經》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對立統一理論,屬於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法範疇,體現出中華民族辯證思維的特殊精神。其影響且遠且大,成為人們行為義理的準則。《孫子兵法》就是中國古代兵家將陰陽義理在軍事行為中運用至極,達到出神入化境界的作品。

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性的整體,宇宙間一切事物內部存在著陰陽的對立統一,其發生、發展和變化也都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的結果。

陰陽學說被應用於中醫學之中,促進了中醫學理論體係的形成和發展。中醫學的陰陽學說是中醫學理論體係的基礎之一和重要組成部分,是理解和掌握中醫學理論體係的一把鑰匙。《靈樞·病傳》說:“明於陰陽,如惑之解,如醉之醒。”張景嶽進一步闡明說:“設能明徹陰陽,則醫理雖玄,思過半矣。”(《景嶽全書·傳忠錄·陰陽篇》)

中醫學用陰陽學說闡明生命的起源和本質,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疾病診斷和防治,長期以來有效地指導著臨床實踐。

陰陽的含義

⊙陰陽的哲學含義

陰陽屬於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範疇。氣是一物兩體,分為陰陽。陰陽是氣本身所具有的屬性,含有對立統一的意思,所謂“陰陽者,一分為二也”(《類經·陰陽類》)。陰陽的對立統一不僅貫穿於中國古代哲學,而且與天文、曆算、醫學、農學等具體學科相結合,成為各門具體學科的理論基礎,促進了各門具體學科的發展。

陰陽也有局限性和直觀性。

【陰陽範疇的局限性】陰陽學說認為,在相互依存的陰陽矛盾中,一般情況下陽為主導而陰為從屬,即陽主陰從。在人體內部陰陽之中,強調以陽為本,陽氣既固,陰必從之。《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陽氣是生命的主導,若失常不固,人就折壽夭亡。在治療疾病時,主張“血氣俱要,而補氣在補血之先;陰陽並需,而養陽在滋陰之上”(《醫宗必讀·水火陰陽論》)。陽為主,陰為從,這種主從關係是固定的,這表現出陰陽學說的特殊性和局限性。

【陰陽範疇的直觀性】唯物辯證法的矛盾範疇建立在高度科學抽象的基礎之上,是宇宙的根本規律。由於當時科學發展水平的限製,陰陽範疇還不可能超出直觀觀察的廣度和深度,不可能具有嚴格科學的表現形式,往往有一定的推測成分。

⊙陰陽的醫學含義

陰陽範疇引入醫學領域,成為中醫學理論體係的基石,成為基本的醫學概念。中醫學的陰陽是自然界的根本規律,是標示事物內在本質屬性和性態特征的範疇,既是兩種對立特定的屬性,如明與暗、表與裏、寒與熱等,又是兩種對立的特定的運動趨向或狀態,如動與靜、上與下、內與外、浮與沉、快與慢等。總之,事物和現象相互對立方麵的陰陽屬性是相比較而言的,是由其性質、位置、趨勢等所決定的。因此,陰陽是抽象的屬性概念,而不是實體概念。

陰陽的普遍性

陰陽的對立統一是天地萬物運動變化的總規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中醫學認為,不論是空間還是時間,從宇宙間天地的回旋到萬物的產生和消失,都是陰陽作用的結果。所有屬於相互關聯的事物或現象,或同一事物的內部,都可以用陰陽來概括,用陰陽分析各自的屬性,如天與地、動與靜、水與火、出與入等。

陰陽的相對性

具體事物的陰陽屬性,是相對的。也就是說,隨著時間的推移或所運用範圍的不同,事物的性質或對立麵改變,其陰陽屬性也要隨之改變。所以說“陰陽二字,固以對待而言,所指無定在”(元·朱丹溪《局方發揮》)。

陰陽這種相對性表現為:

⊙相互轉化性

在一定條件下,陰和陽之間可以發生相互轉化,陰可以轉化為陽,陽也可以轉化為陰。如寒證和熱證的轉化,病變的寒熱性質變了,其陰陽屬性也隨之改變。在人體氣化運動過程中,生命物質屬陰,生理功能屬陽。二者在生理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物質可以轉化為功能,功能也可以轉化為物質。如果沒有這種物質和功能之間的相互轉化,生命活動就不能正常進行。

⊙無限可分性

陰陽的無限可分性,是指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之中又有陰陽,不斷地一分為二,以至無窮。隨著對立麵的改變,陰陽之中又可以再分陰陽。如晝為陽,夜為陰;上午為陽中之陽,下午則為陽中之陰;前半夜為陰中之陰,後半夜則為陰中之陽。正如《素問·金匱真言論》所說:“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髒腑之陰陽,則髒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髒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就是說,人體內為陰,外為陽。人體內還可以分陰陽,體內有髒腑,髒又為陰,腑又為陽。再分類,髒也可以分陰陽。《素問·金匱真言論》曰:“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素問·陰陽離合論》說:“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就是說自然界任何相互關聯的事物都可以概括為陰和陽兩類,任何事物內部又可分為陰和陽兩個方麵,而陰或陽的任何一方,還可以再分陰陽。這種陰陽屬性的相對性,說明了事物或現象陰陽屬性的規律性、複雜性,也說明了陰陽概括事物或現象的廣泛性。

陰陽的關聯性

陰陽的關聯性是指陰陽所分析的事物或現象,應在同一範疇、同一層次,即相關的基礎之上。隻有相互關聯的一對事物,或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麵,才能構成一對矛盾,才能用陰陽來說明,如天與地、晝與夜、浮與沉、滑與澀、寒與熱等。如果不具有這種相互關聯性的事物,並不是統一體的對立雙方,就不能用陰陽來說明。譬如說天與地、寒與熱分屬陰陽,但天與寒就不是一對陰陽,地與熱也不是一對陰陽。

陰陽是劃分事物或現象屬性的標準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中醫學以水火作為陰陽的征象,水為陰,火為陽,反映了陰陽的基本特性。如水性寒而趨下,火性熱而炎上。其運動狀態,水比火相對地靜,火較水相對地動,寒熱、上下、動靜,如此推演,即可以說明事物的陰陽屬性。劃分事物或現象陰陽屬性的標準是:凡屬於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功能的……都屬於陽;靜止的、內在的、下降的、寒涼的、晦暗的、物質的都屬於陰。

陰陽對立

陰陽對立是指陰陽雙方的互相排斥、互相鬥爭。陰陽學說認為陰陽雙方的對立是絕對的,如天與地、上與下、內與外、動與靜、升與降、出與入、浮與沉、晝與夜、明與暗、寒與熱、虛與實、散與聚、遲與數等。陰陽的對立統一是“陰陽者,一分為二也”的實質。

對立是陰陽之間相反的一麵,統一是陰陽二者之間相成的一麵。沒有對立就沒有統一,沒有相反也就沒有相成。陰陽相互對立,主要表現於它們之間的相互製約、相互鬥爭。陰與陽的統一,是對立的動態平衡。隻有維持這種關係,事物才能正常發展變化,人體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狀態;反之,事物的發展變化就會遭到破壞,人體就會發生疾病。

在人體,生命物質為陰(精),生命機能為陽(氣)。運動轉化過程即是陽化氣,陰成形。陰精與陽氣、化氣與成形的矛盾運動,就是生命形體的氣化運動,即陰陽的對立統一。陰陽在對立中取得了統一,維持著動態平衡狀態,就是“陰平陽秘”,機體能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如果陰陽的對立鬥爭激化,動態平衡被打破,出現陰陽勝負、陰陽失調,就會發生疾病。

陰陽互根

陰陽互根,是陰陽之間的相互依存、互相依賴,互為根據和條件,雙方均以對方的存在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條件。陰陽所代表的性質或是狀態,如天與地、上與下、動與靜、寒與熱、虛與實、散與聚等,互為存在的條件。陽蘊藏於陰之中,陰蘊藏於陽之中,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陰陽一分為二,又合二為一。故曰:“陰根於陽,陽根於陰”(《景嶽全書·傳忠錄·陰陽篇》),“陰陽互根……陰以吸陽……陽以煦陰……陽盛之處而一陰已生,陰盛之處而一陽已化”(清·黃元禦《素靈微蘊》)。中醫學中用陰陽互根的觀點,以陰陽的不可分離性,闡述人體的髒與腑、氣與血、功能與物質等在生理病理上的依賴關係。

⊙陰陽互根是確定事物屬性的依據

分析事物的陰陽屬性,既要注意其差異性,又要注意其統一性,即相互關聯性。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才能運用陰陽來分析。如上屬陽,下屬陰,沒有上之屬陽,也就無所謂下之屬陰;沒有下之屬陰,也就無所謂上之屬陽。天屬陽,地屬陰,沒有天之屬陽,就無所謂地之屬陰;沒有地之屬陰,也就沒有天之屬陽。快屬陽,慢屬陰,沒有快之屬陽,也就無所謂慢之屬陰;沒有慢之屬陰,也就沒有快之屬陽。所以說,陽依賴於陰,陰依賴於陽,都以對立一方為自己存在的條件。

⊙陰陽互根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

自然界四季氣候的變化,春往夏來,秋去冬至,四季寒暑的更替,就是陰陽消長的過程。從冬至春及夏,寒氣漸減,溫熱日增,氣候則由寒逐漸變溫變熱,是“陰消陽長”的過程;由夏至秋及冬,熱氣漸消,寒氣日增,氣候則由熱逐漸變涼變寒,則是“陽消陰長”的過程。這種陰陽消長,反映了四季氣候變化的一般規律。

運動變化是中醫學對自然和人體生命活動認識的出發點,是中醫學的宇宙恒動觀,其中包含著量變和質變過程。陰陽消長是一個量變的過程,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是“陰平陽秘”、“陰陽勻平”,陰陽雙方在量的變化上沒有超出一定的限度,沒有突破陰陽協調的界限,物質和功能的協調平衡。

如果正常的陰陽互根關係遭到破壞,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如人體內的陽氣和陰液,一方的不足可以引起另一方的虧損,陽損可以耗陰,陰損可以耗陽。即陽虛至一定程度時,導致體內的陰液化生不足,稱作“陽損及陰”。如長期食欲減退的病人,多表現為脾氣(陽)虛弱,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氣(陽)虛弱,化源不足,會導致陰(血)虧損,稱為陽損及陰的氣血兩虛證。反之,陰虛至一定程度,造成體內的陽氣無所依附而損傷,故稱作“陰損及陽”。如失血病人,由於血(陰)的大量損失,氣隨血脫,往往會出現形寒肢冷的陽虛之候,可稱之為陰損及陽的氣血兩虛證。

如果人體陰陽互根關係遭到嚴重破壞,有陽無陰謂之“孤陽”,有陰無陽謂之“孤陰”。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雙方失去互相依存的條件,呈現孤陽或孤陰的陰陽相離狀態,就意味著陰陽矛盾的消失,生命即將結束。

⊙陰陽互根是陰陽相互轉化的內在根據

陰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對方轉化,這是以它們的相互依存、相互為根的關係為基礎的。如果陰陽沒有相互依存的關係,也就不可能向著自己相反的方向轉化。

陰陽消長

消長,是增減、盛衰的意思。陰陽消長,是指陰陽雙方的增減、盛衰、進退的運動變化。陰陽雙方始終處於此盛彼衰、此增彼減、此進彼退的運動變化之中,雙方在彼此消長的動態過程中保持相對的平衡,人體才保持正常。其消長規律為陽消陰長,陰消陽長。陰陽雙方在一定範圍內的消長,體現了人體動態平衡的生理活動過程。如果這種“消長”關係超過了生理限度(常閾),出現陰陽某一方麵的偏盛或偏衰,人體生理動態平衡會失調,就會導致疾病發生。陰陽偏盛,是屬於陰陽消長中某一方“長”得太過的病變,而陰陽偏衰,是屬於陰陽某一方麵“消”得太過的病變。陰陽偏盛、偏衰就是陰陽消長病變規律的高度概括。

陰陽轉化

轉化即轉換、變化,指矛盾的雙方經過鬥爭,在一定條件下走向自己的反麵。陰陽轉化,是指陰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陰可以轉化為陽,陽可以轉化為陰。“陰陽消長”是一個量變過程,“陰陽轉化”是一個質變過程。

在陰陽消長過程中,事物由“化”至“極”,超越了陰陽正常消長的閾值,事物必然向著相反的方麵轉化。陰陽的轉化,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這種條件中醫學稱之為“重”或“極”。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陰陽的相互轉化是有一定條件的,陰陽的消長(量變)和轉化(質變)是事物發展變化全過程密不可分的兩個階段,陰陽消長是陰陽轉化的前提,而陰陽轉化則是陰陽消長的必然結果。

自然界春、夏、秋、冬四季有溫、熱、涼、寒氣候的變化,夏季本來是陽熱盛,但夏至以後陰氣卻漸次以生,用以製約火熱的陽氣;而冬季本來是陰寒盛,但冬至以後陽氣卻隨之而複,用以製約嚴寒的陰氣。春夏之所以溫熱,是因為春夏陽氣上升抑製了秋冬的寒涼之氣,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為秋冬陰氣上升抑製了春夏的溫熱之氣的緣故。這種氣候的逐漸變化,就是陰陽消長的體現。

一年四季,春至冬去,夏往秋來,春夏秋冬四季運轉不已,季節的轉換,則是陰陽轉化的體現。春夏屬陽,秋冬屬陰。當寒冷的冬季結束轉而進入溫暖的春季,便是陰轉化為陽;當炎熱的夏季結束轉而進入涼爽的秋季,則是由陽轉化為陰。

在人體生理過程中,物質與功能之間的新陳代謝過程,如營養物質(陰)不斷地轉化為功能活動(陽),功能活動(陽)又不斷地轉化為營養物質(陰)就是陰陽轉化的表現。在疾病過程中,陰陽轉化常常表現為在一定條件下,表證與裏證、寒證與熱證、虛證與實證、陰證與陽證的互相轉化。如邪熱壅肺的病人,表現為高熱、麵紅、煩躁、脈數有力等,這是機體反應功能旺盛的表現,稱之為陽證、熱證、實證。但當疾病發展到嚴重階段,由於熱毒極重,大量耗傷人體正氣,可突然出現麵色蒼白、四肢厥冷、精神萎靡、脈微欲絕等一派陰寒危象。這是機體反應能力衰竭的表現,稱之為陰證、寒證、虛證。這種病症的變化屬於由陽轉陰。又如咳喘患者,當出現咳嗽喘促、痰液稀白、口不渴、舌淡苔白、脈弦等脈症時,其證屬寒(陰證)。如果陽氣閉鬱而化熱,繼而出現咳喘息粗、咳痰黃稠、口渴、舌紅苔黃、脈數之候,又屬於熱證(陽證)。這種病症的變化,是由寒證轉化為熱證,即由陰轉為陽。明確這些轉化,對於正確認識病症演變的規律,確定相應的治療原則有重要意義。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陰陽學說貫穿於中醫理論體係的各個方麵,用來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並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

⊙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

陰陽學說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人的一切組織結構,既是有機聯係的,又可以劃分為相互對立的陰、陽兩部分。所以《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生有形,不離陰陽。”陰陽學說對人體的部位、髒腑、經絡、形氣等陰陽屬性,都作了具體劃分。

人體的上半身為陽,下半身屬陰;體表屬陽,體內屬陰;體表的背部屬陽,腹部屬陰;四肢外側為陽,內側為陰。

心、肺、脾、肝、腎五髒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為陽。五髒之中,心、肺為陽,肝、脾、腎為陰;心、肺之中,心為陽,肺為陰;肝、脾、腎之間,肝為陽,脾、腎為陰。而且每一髒之中又有陰陽之分,如肝有肝陰、肝陽,腎有腎陰、腎陽,心有心陰、心陽等。

經絡也分為陰陽。經屬陰,絡屬陽,經之中又有陰經與陽經,如十二經脈就有手三陽經與手三陰經之分、足三陽經與足三陰經之別。絡之中又有陰絡與陽絡。在血與氣之間,血為陰,氣為陽。在氣之中,營氣在內為陰,衛氣在外為陽等。

⊙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

中醫學應用陰陽學說分析人體健康和疾病的矛盾,機體陰陽平衡則標誌著健康,包括機體內部以及機體與環境之間的陰陽平衡。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就是陰陽處於動態平衡狀態的結果。

說明物質與功能之間的關係:人體生理活動可概括為陰精(物質)與陽氣(功能)的矛盾運動。營養物質(陰)是產生功能活動(陽)的物質基礎,而功能活動又是營養物質所產生的機能表現。人體的生理活動(陽)是以物質(陰)為基礎,沒有陰精就無以化生陽氣;而生理活動的結果,又不斷地化生陰精。沒有物質(陰)不能產生功能(陽),沒有功能也不能化生物質。這樣,物質與功能、陰與陽相互對立、依存、消長和轉化,維持著相對的動態平衡,保證了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

說明生命活動的基本形式:氣化活動是生命運動的基本特征,升降出入是氣化活動的基本形式。陽主升,陰主降。氣化正常,則升降出入正常,體現為正常的生命活動。反之,氣化失常,則升降出入失常,體現為生命活動的異常。陰陽雙方的升與降、出與入也是相反相成。如果陰陽不能相互為用而分離,陰精與陽氣的矛盾運動消失,升降出入停止,人的生命活動也就終結了。正如《素問·六微旨大論》所說:“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

⊙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

陰陽學說認為,機體陰陽的平衡是健康的標誌,陰陽的平衡協調關係受到破壞便會產生疾病。

【分析邪氣和正氣的陰陽屬性】疾病的發生發展取決於邪氣和正氣。邪氣是各種致病因素的總稱。正氣泛指人體的機能活動,常與邪氣對稱。邪氣有陰邪(寒邪、濕邪等)和陽邪(風邪、火邪等)之分,正氣有陰精和陽氣的不同。

【分析病理變化的基本規律】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就是邪正鬥爭,導致陰陽失調,而出現各種各樣的病理變化,基本規律是陰陽的偏盛或偏衰。

1.陰陽偏盛:即陰盛或陽盛,是陰或陽高於正常水平的病變。用陰陽消長的理論來分析,“陽盛”屬於陽長陰消,“陰盛”屬於陰長陽消。

陽盛則熱:陽盛是陽邪亢盛而表現出來的陽熱的病變。如:暑熱之邪侵入人體,出現的高熱、汗出、口渴、麵赤、脈數等表現,性質屬陽熱,所以說“陽盛則熱”。陽盛還可導致陰液損傷,如高熱、汗出、麵赤、脈數的同時,常常會出現陰液耗傷而口渴,故曰“陽盛則陰病”。

陰盛則寒:陰盛是陰邪亢盛而表現出來的寒的病變。如過度飲冷,出現腹痛、泄瀉、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等症狀,性質屬寒,所以說“陰盛則寒”。陰盛還可導致陽氣的損傷,如在腹痛、泄瀉、舌淡苔白、脈沉的同時,常常出現陽氣耗傷而形寒肢冷,故曰“陰盛則陽病”。

2.陰陽偏衰:陰陽偏衰即陰虛、陽虛,是陰陽低於正常水平的病變。用陰陽消長理論來分析,“陽虛”屬於陽消而陰相對長,陰虛屬於陰消而陽相對長。

陽虛則寒:陽虛是人體陽氣虛損,不能製約陰,則陰相對偏盛而出現寒象。如機體陽氣虛弱,可出現麵色蒼白、畏寒肢冷、神疲蜷臥、自汗、脈微等表現,性質屬寒,所以稱“陽虛則寒”。

陰虛則熱:陰虛是人體的陰液不足,不能製約陽,則陽相對偏亢而出現熱象。如久病耗陰或素體陰液虧損,可出現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口咽幹燥、脈細數等表現,性質亦屬熱,所以稱“陰虛則熱”。

3.陰陽互損:根據陰陽互根的原理,陽虛至一定程度,不能化生陰液,而同時出現陰虛的現象,稱“陽損及陰”。陰虛至一定程度,不能化生陽氣,而同時出現陽虛的現象,稱“陰損及陽”。“陽損及陰”或“陰損及陽”最終都會導致“陰陽兩虛”,陰陽兩虛是陰陽的對立在低於正常水平的平衡狀態,是病理狀態而不是生理狀態。

中醫臨床的固定說法,把陽盛則熱稱作“實熱”,把陰虛則熱稱作“虛熱”,把陰盛則寒稱作“實寒”,把陽虛則寒稱作“虛寒”。

4.陰陽轉化:疾病過程中,陰陽偏盛、偏衰的病理變化可以在一定條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即陽證可以轉化為陰證,陰證可以轉化為陽證。

⊙用於指導疾病診斷

中醫診斷疾病的過程,包括診察疾病和辨別征候兩個方麵。同樣以陰陽學說為指導,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陰陽是分析四診資料的指導:如麵部色澤鮮明屬陽,晦暗屬陰;語聲連續高亢洪亮屬陽,斷續低微無力屬陰;呼吸有力、聲高氣粗屬陽,呼吸微弱、聲低氣怯屬陰;口渴飲冷屬陽,口渴喜熱屬陰;脈象浮、數、洪、滑等屬陽,沉、遲、細、澀等屬陰。

陰陽是辨別征候的總綱:在辨證中,表證、熱證、實證屬陽;裏證、寒證、虛證屬陰。臨床辨證中,辨別陰證、陽證是診斷的基本原則,隻有分清陰陽,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質,做到執簡馭繁。盡管疾病的病理變化錯綜複雜,但其基本性質可以概括為陰和陽兩大類。

⊙用於指導疾病的防治

【指導養生防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背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所以說中醫學十分重視對疾病的預防,用陰陽學說指導養生,認為人體的陰陽變化與自然界四時陰陽變化協調一致,就可以延年益壽,因而主張順應自然,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精神內守,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做到“法於陰陽,知於術數”(《素問·上古天真論》),就可以增進健康、預防疾病。

【用於疾病的治療】《黃帝內經》認為疾病的根本原因是陰陽失調,因此,補偏救弊,調整陰陽,促使陰平陽秘,恢複陰陽相對平衡,是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

1.確定治療原則

陰陽偏盛的治療原則:《素問·骨空論》說:“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陰陽偏盛,即陰或陽的過盛有餘,陽盛則熱,屬實熱證,宜用寒涼藥以製其陽,治熱以寒,即“熱者寒之”。陰盛則寒,屬寒實證,宜用溫熱藥以製其陰,治寒以熱,即“寒者熱之”。因二者均為實證,所以稱這種治療原則為“損其有餘”,即“實者瀉之”。

陰陽偏衰的治療原則:陰陽偏衰,即陰或陽的虛損不足,或為陰虛,或為陽虛。陰虛不能製陽,屬虛熱證,治當滋陰以抑陽,即王冰所說“壯水之主,以製陽光”(《素問·至真要大論》王冰注)的方法,補陰就是製陽,又稱壯水製火、滋水製火、滋陰抑火、滋陰降火法,以抑製陽亢火盛。如腎陰不足,虛火上炎,不是火真有餘,而是水之不足,應當滋養腎水。《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稱為“陽病治陰”。若陽虛不能製陰而造成陰盛,屬虛寒證,治當扶陽製陰,即王冰所說“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素問·至真要大論》王冰注)的方法,又稱益火消陰、扶陽退陰、扶陽益火法。如腎主命門,為先天真火所藏,腎陽虛衰則現陽微陰盛的寒證,這種情況不是外來寒邪侵襲有餘,而是真陽不足,應當溫補腎陽,消除陰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稱為“陰病治陽”。

補陽配陰,補陰配陽:關於陽損及陰、陰損及陽、陰陽俱損的治療原則,根據陰陽互根的原理,陽損及陰,要在充分補陽的基礎上補陰(補陽配陰);陰損及陽,則要在充分補陰的基礎上補陽(補陰配陽);陰陽俱損則應陰陽俱補,以糾正低水平的平衡。陰陽偏衰為虛證,所以稱這種治療原則為“補其不足”或“虛則補之”。

2.歸納藥物的性能

陰陽也用來概括藥物的性味功能,作為指導臨床用藥的依據。

中藥性能是指藥物具有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的特性。四氣,也稱四性,有寒、熱、溫、涼的區別。五味有酸、苦、甘、辛、鹹的不同。四氣屬陽,五味屬陰。四氣之中,溫、熱屬陽;寒、涼屬陰。五味之中,辛味能散、能行,甘味能益氣,故辛甘屬陽,如桂枝、甘草、細辛、麻黃等;酸味能收,苦味能瀉下,故酸苦屬陰,如大黃、芍藥、天花粉、黃連等;淡味能滲泄利(濃屬陰,淡屬陽)故屬陽,如茯苓、通草、竹葉等;鹹味藥能潤下,故屬陰,如芒硝、海浮石、海蛤殼等。按藥物的升降浮沉特性分,藥物質輕,具有升浮作用的屬陽,如桑葉、菊花、銀花等;藥物質重,具有沉降作用的屬陰,如龜板、赭石、珍珠母等。治療疾病,就是根據藥物的陰陽屬性和作用,針對疾病的陰陽偏盛偏衰進行治療。

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屬於元素論的宇宙觀,是中國古代的樸素的普通係統論。五行學說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元素組成,自然界事物和現象的發展變化,是這五種物質運動和作用的結果,並受五行生克製化法則的統一支配。

古人用五行學說來說明世界萬物的起源和多樣性的協調統一,並按照木、火、土、金、水的性質和特點歸納為五個係統。五個係統相互之間,和每個係統中的事物和現象都存在一定的內在關係,形成一種複雜的網絡狀態。人在天中,天在人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人相應。

五行學說具有唯物觀,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是古代中國認識宇宙,解釋宇宙事物在發生發展過程中相互聯係法則的一種學說。

《黃帝內經》把五行學說應用於醫學領域,以係統結構觀點觀察人體,闡述人體局部與整體、局部與局部之間的有機聯係,人體與外界環境的統一,這種整體觀念的論證,使中醫學采用的整體係統方法進一步係統化,成為中醫學理論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行的含義

⊙五行的哲學含義

五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範疇之一,是原始的科學思想。“五”,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行”,即四通八達,流行和行用之謂,是行動、運動的古義,即運動變化,運行不息的意思。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變化。五行不僅是物質和運動,也是五種物、五種性、五種能力,故稱五德。五行的“行”字、五運的“運”字都是運行不息的意思。所以《說文解字》說:“五行也,從二,陰陽在天地之間交舞也。”

進一步說,五行的概念,不是指物質的形態,而是代表五種功能屬性,英國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認為“是五種強大的力量不停地循環運動而不是消極無動性的基本(主要的)物質”,是客觀事物內部陰陽運動變化中五種狀態的抽象表示,屬於抽象的概念。

⊙五行的醫學含義

《黃帝內經》的五行,是中國古代哲學五行與中醫學相結合的產物,也是中醫學認識世界和生命運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認為木、火、土、金、水以及各種事物都是由陰陽的矛盾運動所產生,所以陰陽運動變化可以通過在天之風、熱、溫、燥、濕、寒六氣和在地之木、火、土、金、水五行反映出來。

中醫學的五行概念,一方麵標示物質世界,不論自然還是生命都是物質形態多樣性的統一;另一方麵標示中國整體思想的一種多元結構聯係的思維形態,以五行概念,說明人體結構的各個部分,以及人體與外界環境是一個有機整體。

五行的特性

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對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樸素認識進行抽象而形成的理論概念。五行的特性是:

“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曲直,即能曲能伸的意思。木具有生長、能屈能伸、升發的特性,代表生發力量的性能,標示宇宙萬物具有生生不已的功能。認為具有這類特性的事物或現象,都可歸屬於“木”。

“火曰炎上”:炎,熱也;上,向上。火具有發熱、溫暖、向上的特性,代表生發力量的升華,光輝而熱力的性能。認為具有溫熱、升騰、茂盛性能的事物或現象,均可歸屬於“火”。

“土曰稼穡”:春種曰稼,秋收曰穡,指農作物的播種和收獲。土具有載物、生化的特性,故稱土載四行,為萬物之母,以土為貴,具生生之義,為世界萬物和人類生存之本,“四象五行皆藉土”。認為具有生化、承載、受納性能的事物或現象,皆歸屬於“土”。

“金曰從革”:從,順從、服從;革,革除、改革、變革。金具有能柔能剛、變革、肅殺的特性,代表固體的性能。物生長之後,必會達到凝固狀態,以金示其堅固性。還可以引申為肅殺、潛能、收斂、清潔之意。認為具有這類性能的事物或現象,均可歸屬於“金”。

“水曰潤下”:潤,濕潤;下,向下。水代表凍結含藏之意,具有滋潤、就下、閉藏的特性。認為具有寒涼、滋潤、就下、閉藏性能的事物或現象都可歸屬於“水”。

五行的事物分類

根據五行特性,與自然界的各種事物或現象相類比,運用歸類和推演等方法,五行學說將事物分成五大類。

⊙以類比方法分類

類比是根據事物在某些屬性或關係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它們在其他方麵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種邏輯方法。中醫學稱之為“援物比類”或“取象比類”。《黃帝內經》五行學說運用類比方法,將事物的形象歸屬於某行。如方位配五行、五髒配五行等。方位配五行,旭日東升,與木之升發特性相類似,故將東方歸屬於木;南方炎熱,與火之炎上特性相類似,故將南方歸屬於火。又如五髒配五行,脾主運化而類似於土之化物,故將脾歸屬於土;肺主肅降而類似於金之肅殺,故將肺歸屬於金等。

⊙以推衍方法分類

推衍是根據已知的某些事物的屬性,推衍至其他相關事物的推理方法。通常是某種法則或範本的延伸,這種法則、範本與新的推衍對象之間實際上並不存在包含關係。以木行推衍舉例,已知肝屬於木,而肝合膽,主筋,開竅於目,所以膽、筋、目都屬於木行。五誌之怒、五聲之呼、變動之握、五季之春、五方之東、五氣之風、五化之生、五色之青、五味之酸、五時之平旦、五音之角等,也都歸於木行。就是說根據木行的特性,在人體以肝為中心,推衍至膽、目、筋、怒、呼、握;在自然界以春為中心,推衍至東、風、生、青、酸、平旦、角等。而實際上,肝與膽、目、筋、怒、呼、握,春與東、風、生、青、酸、平旦、角等之間並不存在包含關係。

概括而言,五行學說以天人相應為指導思想,以五行為中心,以空間結構的五方、時間結構的五季、人體結構的五髒為基本框架,將各種事物和現象,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按屬性進行歸納,凡是具有生發、柔和特性統屬於木;具有陽熱、上炎特性統屬於火;具有長養、化育特性統屬於土;具有清靜、收殺特性統屬於金;具有寒冷、滋潤、就下、閉藏特性統屬於水,形成聯係人體內外環境的五行結構係統,用以說明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

五行的正常調節機製

五行的生克製化規律是五行結構係統在正常情況下的自動調節機製。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我生”,“克我”和“我克”四個方麵的關係。以木為例,“生我”者水,“我生”者火,“克我”者金,“我克”者土。

⊙相生規律

相生即遞相資生、助長、促進之意。五行之間互相滋生和促進的關係稱作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在相生關係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我生”兩方麵的關係,也可比喻為“母”與“子”的關係。“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五行相生關係又可稱為“母子關係”。以“木”為例,生“我”者水,水能生木,則水為木之母;“我”生者火,木能生火,則火為木之子。以火為例,生“我”者木,木能生火,則木為火之母;“我”生者土,火能生土,則土為火之子。以“土”為例,生“我”者火,火能生土,則火為土之母;“我”生者金,土能生金,則金為土之子。以“金”為例,生“我”者土,土能生金,則土為金之母;“我”生者水,金能生水,則水為金之子。以“水”為例,生“我”者金,金能生水,則金為水之母;“我”生者木,水能生木,則木為水之子。

⊙相克規律

相克即相互製約、克製、抑製之意。五行之間相互製約的關係稱作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這種克製關係也是循環無窮的。木得金斂,則木不過散;火得水伏,則火不過炎;土得木疏,則土不過濕;金得火溫,則金不過收;水得土滲,則水不過潤。皆氣化自然之妙用。

在相克關係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我克”兩方麵的關係。《黃帝內經》稱為“所勝”與“所不勝”。“克我”者為我“所不勝”,“我克”者為我“所勝”。所以,五行相克的關係,又叫“所勝”與“所不勝”的關係。以土為例,“克我”者木,則木為土之“所不勝”。“我克”者水,則水為土之“所勝”。以水為例,“克我”者土,則土為水之“所不勝”。“我克”者火,則火為水之“所勝”。以火為例,“克我”者水,則水為火之“所不勝”。“我克”者金,則金為火之“所勝”。以金為例,“克我”者火,則火為金之“所不勝”。“我克”者木,則木為金之“所勝”。以木為例,“克我”者金,則金為木之“所不勝”。“我克”者土,則土為木之“所勝”。

⊙製化規律

五行製化關係,是五行生克關係的結合。相生與相克不可分割,沒有生,就沒有事物的發生和成長;沒有克,便不能維持正常協調關係下的變化與發展。所以,生中有克,即化中有製,克中有生,即製中有化,相反相成,維持和促進事物相對平衡協調和發展變化。這種生中有製、製中有生、相互生化、相互製約的生克關係,就稱為五行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