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屈辱歲月英勇鬥爭(4)(2 / 3)

中國第9戰區已於27日奉最高統帥部電會,轉移攻勢,從各方調集增援部隊陸續趕至戰場投入戰鬥,將日軍包圍於撈刀河、瀏陽河之間。與此同時,第3、第5、第6戰區部隊分別向當麵之日軍發動了攻勢。長沙被圍之日軍與後方聯絡線已被切斷,補給十分困難,遂於10月1日傍晚向北撤退。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命令第9戰區部隊追擊;第79軍向長樂街、新市方向跟蹤追擊,第58軍、第72軍向關王橋、楊林街方向追擊;第4、第20、第99軍主力在馬鞍鋪、青山市、金井一帶截擊日軍;第26、第74軍和暫編第2軍清掃瀏陽河、撈刀河間戰場。5日,中國截擊部隊在汨羅江以南地區與日軍展開激戰,迫使其北渡汨水向新牆河以北退卻。6日,追擊部隊渡過汨羅江;8日,越新牆河,繼續向日軍攻擊。11日,中國軍隊恢複了原陣地,與日軍對峙於新牆河,會戰結束。

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侵華日軍為策應其進攻香港的作戰行動,阻止中國軍隊增援廣九方麵,12月下旬,時隔第二次長沙會戰僅兩個半月,再次發動了進攻長沙的戰役行動。而國民黨第9戰區軍隊為保衛長沙,在湘北、贛北進行了抗擊日軍進攻的作戰。

1941年12月17日至23日,日軍集中了第3、第4、第6、第39、第40等師團之各一部及獨立第11、第14旅團,總兵力仍為12萬餘人,在第11軍司令官阿男惟畿指揮下,對長沙發動第三次進攻。

國民黨軍方麵,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指揮13個軍、37個師、一個飛行大隊約30萬餘人的兵力,抗擊日軍的進攻。仍然采取開放正麵、誘敵深入,同時進行逐次抵抗,消耗敵人力量,然後伺機包圍殲滅日軍的戰術。

12月24日晚,集結於嶽陽東南麻塘、新開塘一帶的日軍第6師、第40師主力在新牆、潼溪街一線強渡新牆河。次日晨,第3師亦隨第6師之後徒涉過河。第九戰區第20軍與日軍激戰竟日,一部與日軍保持接觸,主力向關王橋、王家坊山區後撤;第58軍向西側擊日軍,後撤至楊林。27日,日軍第3師於汨羅附近強渡汨羅江,南攻第99軍,迫其退至營田、湘陰一線。29日日軍第6、第40師乘勢於新市、長樂街渡過汨羅江,遭到第37軍頑強抗擊,激戰至30日,第37軍由浯口退至社港。日軍獨立混成第9旅由嶽陽前進至關王橋,並指揮澤支隊掩護軍主力左側翼。阿南惟畿見進攻順利,令所部向長沙進攻。31日,日軍進入撈刀河與瀏陽河中間地區。

1942年1月1日淩晨,日軍第3師渡過瀏陽河,在20餘架飛機支援下,向長沙東南郊猛攻。第10軍頑強抵抗,激戰一晝夜,白沙嶺陣地失陷。2日日軍第40師主力集結於金井,保障翼側安全;第6師主力集結於梨市,一部於長沙東北展開,向城內攻進。守軍在嶽麓山炮兵第1旅重炮火力支援下堅守陣地,擊退日軍多次進攻,並殲滅突入白沙嶺陣地日軍。3日,日軍第3、第6師在航空兵與炮兵協同下,再向長沙猛攻。守軍得第73軍、第77師增援,奮力搏殺,戰鬥十分激烈。日軍受守軍炮火壓製,進攻受阻,至4日因傷亡慘重,彈糧將盡,且第九戰區調至長沙外圍的10個軍已從四麵包圍,進行向心攻擊,被迫下令北撤。贛北日軍第34師、獨立混成第14旅為策應湘北方向作戰,於12月25日分別向上高、修水發動進攻,至次年1月6日亦被守軍擊退。5日晨,湘北日軍在航空兵掩護下,向東北突圍。在中國軍隊前堵、側擊和追擊下,傷亡慘重,至16日退至新牆河北岸,至此,日軍的戰役企圖再次被粉碎。

與長沙戰鬥同時,贛北之敵為策應長沙作戰。從1941年12月25日起,曾由西山、萬壽官、安義、箬溪等處發起牽製性攻擊,一度攻陷高安、武寧等地;至次年1月6日為止,亦分頭退去。中國軍隊恢複原態勢。

據國民黨戰報稱,此役共斃傷日軍5.6萬餘人,俘日軍139名,獲馬匹270匹,繳獲步騎槍1100多支、機槍115挺、大炮11門、擲彈筒20具及其他大量軍需品。而日方資料則承認,此役對日軍的士氣給予了較沉重的打擊。

百團大戰

1940年夏天,正是國際上法西斯勢力最猖獗的時候,法西斯德國占領了歐洲許多國家。日本侵略者為了迅速解決中國問題,在加強對國民黨誘降、逼降的同時,加緊了對敵後抗日根據地的進攻。為了粉碎敵人的“清剿掃蕩”和點線分割的“囚籠”政策,打擊投降派勢力,振奮全國人民的抗日決心和信心,八路軍總部決定在華北地區組織一次大規模的交通破襲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