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現在到了確立中華民族“國族”地位的時候了?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建國後,中國各民族的互動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磨合、認同和整合,從多元走向一體的趨勢越來越強。這種趨勢,筆者在進行國家社科基金課題“中國民族團結研究報告”的田野調查中有許多切身的感受和體驗,主要表現在:
1.友好合作促進中國各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趨勢的發展
友好合作,就是民族與民族之間對互動各方都有某些益處的共同目標,彼此相互信賴、相互配合的一種聯合行動。
我們田野考察中,看到和聽到了許多各民族人民友好合作、和諧一致的實例,如:
心裏裝著全村人的新疆震城縣蘆草溝鄉墩裏村的買買提·克裏木;
把一生都獻給了新疆和田水利事業的專家王尉;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西藏、新時期民族團結的楷模孔繁森;
內蒙古草原上民族團結的新星——伊克昭盟鄂托克旗額爾和圖蘇木(鄉);
寧夏青銅峽市回漢合作共建新峽口鎮;
青海玉樹藏族的“活菩薩”——縣委書記劉自山;
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回漢雜居的“團結村”欣欣向榮奔小康;
……
凡此等等,不勝枚舉。
中國各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的趨勢在各民族的友好合作中不斷加強。
2.平等互助促進中國各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趨勢的發展
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地位關係是平等的,所以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平等觀主張一切民族的平等;要求各民族在一切權利上的完全平等;把民族平等的實現寄托於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在無產階級掌握政權的國家裏,要求原先處在壓迫地位沒地位民族的無產階級要采取各種措施,照顧、幫助,直到犧牲自己的某些利益去保證和實現少數民族在事實上的平等。對此,我們可以透過南寧市這個多民族聚居的首府城市各民族的友好合作圖發展,上海這個大城市對少數民族地區友好支持兩個案例,從更宏觀的角度來考察中國民族團結和諧境界。
改革開放以來,南寧市各級黨委、政府堅決貫徹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針,緊緊圍繞“團結和進步,穩定和發展”的民族工作大局,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在政治上實現了民族平等,各族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文化教育事業呈現新麵貌,各民族之間的交往增多,範圍擴大,通婚非常普遍,使全市政治穩定、民族團結、經濟持續發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當前,南寧正朝著創建“中國綠城”和建議現代化城市目標邁進。
建國以來,上海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支援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不僅向少數民族地區派出許多有事業心的幹部,而且也輸出過數十萬的青年和工人,他們到青海、寧夏、甘肅、新疆、貴州、廣西、雲南、四川等地,為少數民族的地區建設貢獻了自己寶貴的青春。由於上海有著比較強的工業基礎和較強的人才優勢,所以支援內地少數民族地區,切實做好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工作,就成了上海民族團結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
滴水見太陽。南寧和上海的兩個案例猶如兩滴水,從中我們可以窺見中國各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的趨勢在平等互助中不斷加強。
3.相互適應促進中國各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趨勢的發展
適應是人類生存的一個重要策略。民族與民族互動時,各自都會調整自己的行為,采取順從的態度,以實現相互適應,從而達到民族團結。中國民族團結的這種和諧境界的表現也是非常突出的,我們在田野考察中看到和聽到了許多生動的案例,如新疆和田商爾巴格鄉阿依丁庫勒村漢族菜農李普修、李桂花夫婦幫助維族農民種菜時的適應;青海甘德縣柯曲鄉各民族幹部相互適應促團結圖發展的事跡;西藏拉薩“花兒”茶社老板索南吉通過茶衣相互適應,搭起民族團結橋的故事;西藏民族藝術研究所副所長劉誌群與其藏族妻子當決卓瑪的婚姻關係等案例都凸顯了中國各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的趨勢在相互適應中不斷強化。
馬戎的觀點之所以符合中國民族關係的實際,是因為中國民族在半個多世紀的民族互動、磨合、認同和整合中,從多元走向一體已成為中國民族關係發展的大趨勢。
五、中華民族:中國各民族麵對全球化挑戰最佳民族認同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2001年突發的“9·11”事件,使得20世紀末以來世界民族關係更加錯綜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