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若愚(James J。Y。Liu)是名滿天下的美籍華裔漢學家。他在北京輔仁大學畢業後,於20世紀40年代後期留學英國,學成之後,在英國、香港、美國各大學奮鬥三十多年,不斷用英文著書立說,共出版英文專著八部,發表論文五十餘篇,為中國文學、中國文學理論爭取國際重視,貢獻良多,影響甚大。美國華裔文史學界有“東夏西劉”之稱,“東夏”指位於美國東海岸的哥倫比亞大學的夏誌清教授,“西劉”即指位於美國西海岸的斯坦福大學的劉若愚教授。“西劉”不幸英年早逝,引起學術界極大的震驚。劉紹銘在悼文中說:“國人在英美學界替中國文學拓荒的有二大前輩:小說是夏誌清,詩詞是劉若愚。”所謂“二大前輩”,是美國華裔同行一致的意見。夏誌清在悼文中評說:“若愚兄不止是用英語講述中國詩學的‘語際的批評家’(an Interlin-gual Critic),他更想(成為)把我國傳統的同二十世紀歐美的文學理論綜合起來而自成一家言的‘語際的理論家’(an Interlin-gual T heorist)。真的雄心不小!”李歐梵在悼文中說:“中國大陸由於門戶開放的緣故,近一兩年來對於劉先生的著作爭相翻譯和出版,劉先生的名氣在大陸學術界幾乎到了無人不知的程度,而大陸學術界對於海外(特別是美國)華裔學者的著作(不管是政策使然或一味崇洋或真正由於想打破方法上的僵局),其提倡是不遺餘力的。所以,我甚至認為:劉先生平生未盡的理論體係建立的工作,除了在美國的學者之外,說不定在大陸反而有繼其衣缽的人。”為了繼承和發揚劉若愚先生的未盡事業,讓我們來追尋一番這位生活在兩種語言符號之間的批評家的人生經曆。
正文 第1章 小引(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