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後,隨著英國資本主義的興起,倫敦的規模迅速擴大。公元1500年,倫敦的人口不過5萬,1600年人口增至20萬.跟現在中國一個縣城大小差不多.
英國首都倫敦位於英格蘭東南部的平原上,跨泰晤士河,距離泰晤士河入海口88公裏。
倫敦地區就是當時英國人居住的地方。公元前54年,羅馬帝國入侵大不列顛島,公元前43年,這裏曾是羅馬人的主要兵站並修建了第一座橫跨泰晤士河的木橋。
泰晤士河從倫敦城的南部穿流而過,河中盛產各種魚類,這給它帶來了“城市的光榮和財富”之美譽。
泰晤士河是倫敦城主要的交通動脈,皇家平底駁船、大貨船和民眾的小舟每日在河上穿梭不絕,往來如織。
陸上的行人要穿越泰晤士河,必須經過倫敦橋,否則就要搭乘渡船過河。倫敦橋約建於12世紀末,20個石拱托起的橋麵上建有兩排房舍,隻為行人和車輛留下一條狹窄的通道。離泰晤士河不遠,在魯德門東邊的一座小山頂上,屹立著古老的聖保羅大教堂。
巍峨莊嚴的教堂在群塔的簇擁下俯瞰城區。聖保羅教堂所屬的聖保羅區是倫敦城中出版商雲集的地方。
倫敦城裏居住著無數的商人和工匠。由各個手工業和工商業行會所推選的市長管理著這座城市。
當時的手工業和工商業行會都有著嚴格的行規。這些行規保護著各商號老板和雇工門的利益。市政官員為了維持良好的社會風俗,把各種遊戲、演出和劇院,都挪到了倫敦城的城牆外麵。
因此在城裏幾乎沒有什麼娛樂場所。隻有幾家酒館和客棧,掛著五顏六色的招牌,如“公牛”、“大鍾”等,不時地也會有戲上演。
城牆外的肖厄迪其和河岸區,在宗教改革前曾是修道院的領地,享有免稅特權,號稱“自由地”。
這片區域現在已經成了一個“三不管”地帶。倫敦城裏所容不下的劇院、馬戲場和妓院都建在這裏。倫敦的乞丐、小偷、小販等作奸犯科之輩也往往聚居於此。
在正經人眼中,這裏顯然是個藏汙納垢之所,一個很危險的去處。然而奇怪的是,這裏的犯罪率卻並不見得比倫敦其他地方高。
所以,當得知愛德華決定去這裏的時候,露西和露娜開始合作,一起勸說著愛德華,打消他的想法。
可是愛德華身為一個國王,豈是那麼容易屈服的,反而他把兩人給勸服了。
至於在一旁起哄的小瑪麗和伊麗莎白,他則選擇了無視態度。
所以,難得這一天愛德華開始好好欣賞十六世紀的倫敦,這個吊著中世紀尾巴的城市。
行走在倫敦狹窄的街道上,身後跟隨著暗刃首領蓋伊.漢姆,還有從樸茨茅斯跟隨而來的安德烈。
原先瘦弱的安德烈經過兩年的好吃好喝,已經成為一個身高體壯的少年了,個子比普通人家的孩子來說高了一大截。
兩人跟在愛德華的後麵,再加上愛德華本身的華麗穿著,妥妥的一個貴族少爺出行。
當然,護衛國王陛下的人肯定不止這些,愛德華隱約可以看到一些蓋伊安排的暗刃高手跟隨著。
倫敦此時的道路還是磚塊鋪成,原本是白色的顏色此時卻被染成了黑色以及微黃色。
本來不寬敞的路麵上卻分布著各色的堆成小山的垃圾,從而導致著道路越發擁擠了。
一群綠色的蒼蠅圍繞著有些幹癟喪失不少水份的牛糞嗡嗡鳴叫,似乎對於這份食物很是滿意;路旁的積水裏安靜的待著一坨黃色的帶有螺旋式規律東東,突然被路過的馬車碾壓過去,呈粘糊狀的四散開來,可是經過的人們卻沒有一絲驚訝神色。
而裸露身軀的小屁孩甩著可愛的小布丁,被腰寬膀圓的婦女們追趕的身影不時地穿梭在街上;還不時有衣冠楚楚的紳士拄著拐杖,帶著高腳帽,氣宇軒昂的坐著馬車路過,滿臉不屑的眼神擺在臉上。
當然,更多的是滿臉菜色的急行匆匆的行人,衣衫破爛,全身汙穢的流浪漢,以及躲在小巷裏滿臉紅妝,衣衫暴露的流鶯。
愛德華看了一眼汙水橫流,泥垢四濺的街道,不得不招了一個敞篷的大馬車,遠離這個令人惡心的道路。
“您好!尊敬的先生,請問您需要去哪裏?”
愛德華登上這個足以載六七人的馬車,看了看衛生情況還不錯,於是就坐了下來,而蓋伊千夫長和安德烈也有些不安地跟了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