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矛盾1(1 / 2)

“奧蘭治家族作為尼德蘭著名的家族,在整個尼德蘭享譽盛名,且前任奧蘭治親王作為澤西、荷蘭、烏德勒支三省總督,人脈勢力遍及尼德蘭,現任的路易.奧蘭治對於陛下而言,依舊具有強大的競爭力。”

財政大臣托馬斯.馬恩,一字一句地為國王陛下和眾位大臣分析著尼德蘭總督的競爭人選,其中,奧蘭治親王路易.奧蘭治最具有威脅。

愛德華聞言,也不得不沉默起來,雖然說他一直持續地為尼德蘭人輸血,且信仰新教,在尼德蘭貴族間也是比較有威望的。

但北方經濟最強大為荷蘭省和澤蘭省,兩者對於目前這個聯合自治省合體影響力很大,而奧蘭治家族恰恰具有龐大的影響力。

但一個強大的本土競爭者,依舊讓他這個外來的國王希望變小。

幸好我之前讓威廉.奧蘭治死於非命,不然這個位置還真的難以奢望。

北方各省與南部些許城市,成立了“烏特勒支同盟”,作為反抗西班牙統治的聯盟。

而這個聯盟的總督的職位,得到了許多人爭奪,貴族平民,議論紛紛,這讓剛剛獨立出來的北尼德蘭各省,隱隱產生分裂的痕跡。

這時,布魯塞爾的突然獨立,立馬衝刷了焦躁不安的北尼德蘭地區,喜慶的氣息格外的濃厚。

而國不可一日無君,地區不可一日無領導。

在愛德華決定擱置後,其他的尼德蘭貴族也選擇了擱置,等以後再說。

總督的職位雖然難產了,但需要的領導還是必須的,蛇無頭不行。

所以,最後無可奈何之下,北方各省貴族開始建立起特別議會,進行臨時的領導工作。

在現在社會,一國領袖與所在國劃上等號,但在十六世紀不一樣,數十個國家,都有可能擁有同一位君主。

所以,尼德蘭此刻的獨立,隻是相當於脫離了西班牙的控製,但沒有想脫離腓力二世的控製。

也就是說,尼德蘭獨立於西班牙,但名義上依舊屬於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腓力二世依舊屬於尼德蘭真正的國王。

最後如果愛德華當上了總督,就相當於成為了腓力二世的附庸,或者說,成為了他的臣子。

雖然,這在十六世紀的人們看來,這是一件很稀疏平常的事情。

比如,英格蘭國王很長一段時間,作為諾曼底公爵,都是法國國王的附庸,以公爵的身份效忠,法王打仗了,他照樣要出兵。

而如果說,要愛德華成為總督後,就要當腓力二世的附庸,那還真是不可能。

而這個總督職位的話,又不能掉到新任奧蘭治親王手裏,好不容易將前任親王弄死,又怎麼可能再讓回去呢?要是當上了,下來可就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