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成功,是它讓我們享受到了奮鬥的快樂和喜悅,享受到了豐收的甜美。
感恩生命中的一切,並堅信隻要我們心存感恩,一粒幹癟的種子也能萌芽,最終生長成一片茂密的森林;一條涓涓細流也能壯大,最終彙集成一片蔚藍的大海;一顆冷如冰山的心竅也能融化,最終蕩漾成一絲吹綠柳梢的春風。
嫉妒的情緒要不得
在人際溝通中,嫉妒的情緒不僅會讓你失去很多朋友,而且它還會是一種對內心的折磨。
你的一位女同事嫁了一位美國人,就要隨夫到國外定居。你是衷心祝福她,還是在背後撇嘴:“就她那長相,也就老外能看上……”
某天,你聽人談起某位過去在單位不得誌的同事下海幾年發了,現在有自己的公司,你的第一反應是高興,還是來一句:“沒準兒是發的不義之財吧,小心被抓起來……”
和你同時參加工作的某君,現在已升為處長了。每次他見了你,都會熱情地打招呼。你是同樣大方自然呢,還是在心裏暗自說道:“不就是當了個破官兒嘛,看那得意的樣子……”
如果你的心理活動是後者,那你就是嫉妒了,不要不承認。
日本學者詫摩武俊在《嫉妒心理學》一書中說:“所謂嫉妒,就是別人占了比自己優越的地位,或者是自己寶貴的東西被別人奪取或將被奪取的時候所產生的感情。”而嫉妒,用著名詩人艾青的話說就是“心靈上的腫瘤”。
還有一個學者曾說:“嫉妒這種感情是一種極欲排除別人優越的地位或想破壞別人優越的狀態,含有憎恨的、非常激烈的感情。有了這樣激烈的感情,而不一定立刻顯現於表麵,這就是嫉妒。在引發事端的場合,反而是冰山一角,許多嫉妒都是深藏在人們的心中的,使漆黑的功能發酵,以歪曲的形態爆炸出來。”
嫉妒是人的天性,作為人的弱點,幾乎誰都會有那麼一點兒。但它很可能在一定的環境和條件下變成一種邪惡,並導致不幸和痛苦。許多動物都有嫉妒的本性,比如一隻狼會把比它多搶了獵物的同類咬死。
雖然嫉妒是人普遍的也可以說是天生的缺點,但我們絕不可因此而忽視它對於人際溝通的危害性。趁著它還隻是我們心靈裏的小小“毒瘤”時,就要趕快診治它,以免它發展下去,成惡性“癌變”。嫉妒這種不良情緒積壓得多了,往往會因一個偶然因素或特定場合“以歪曲的形態炸開來”。
塞涅卡說:“拿自己的命運與別人的幸運相比,是一種自我折磨”。的確,嫉妒這種消極的、不良的病態心理平時深藏在我們的心中,使我們備受精神折磨,生理上也會造成內分泌紊亂,腸胃功能失調,神經衰弱,腰痛,背痛等。事實上,當真正的災難降臨於我們時,最見效的安慰恰恰是想到了還有比我們的遭遇更不幸的人;其次,是想到了那些與我們處於相同命運的人——這些人分擔了我們的不幸和災難。
但丁說過,“嫉妒隻會拉動風箱,扇起你的歎息。”美國劇作家佩恩同樣說過,“嫉妒者對別人是煩惱,對他們自己卻是折磨。”
嫉妒的人並不是對所有比他強的人都嫉妒,他所嫉妒的對象,大多是同學、同事、同齡人,因為他認為他們之間應該平起平坐。如果不是這樣,他就會產生一種心理上的刺激,痛苦、憤怒的情緒就會隨之而來。正如培根說的,“人可以允許一個陌生人的發跡,卻絕不能原諒一個身邊人的上升。”日本學者詫摩武俊也說過,“嫉妒能使親密的好友翻臉,雙方都會受到傷害,可以說,它是一種令人無可奈何的感情,象征著人性的弱點與醜惡的一麵。”
在這個充滿競爭、機會和變化的時代,在我們身邊,幾乎天天都有成功的人、幸運的人、發財的人、創造奇跡的人。他們也許就是你原本瞧不起的同事,或者是你曾領導過的下屬,你能保持平和、寬闊、與人為善的心態而不嫉妒嗎?這的確是對我們每個人品格修養的考驗。但是,隻要我們真正認識到了它害人害己的危害性,並通過自我的心理調整和控製,是可以逐漸克服它的。
要克服嫉妒,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在與人交往的時候學會寬容。一般來說,“小心眼”的人很容易產生嫉妒心理。如果能善於容人,就不會在人際溝通中出現事事斤斤計較、唯恐委屈自己的嫉妒心理了。做人無私,胸懷寬廣,坦誠處事,才能淨化自己的心靈,才能真正感受到心底無私天地寬,也才能避免沾染上嫉妒心理之病。
如果一個人不能正確地評估自己,又不能客觀地評價別人,那麼他就很難不產生嫉妒心理。而重要的是正確認識自己,因為隻有正確認識自己,才能正確認識別人,所以我們平時要刻意培養自知之明的品性,當認清了自己後,再重新認識別人,自然也就能夠有所覺悟了。如果能夠經常做到這樣捫心自問和反複重新評價別人,就會迅速提高自己的修養水平,戰勝嫉妒心理的侵擾。
總之,昏頭昏腦地嫉妒他人無濟於事,明智勤奮地揚長避短才能揮灑屬於自己的光彩。當然,能夠不斷地努力提高自己,並能夠找到自己生存樂趣和價值的人,是不會嫉妒別人的。
猜疑是壓在心裏的石頭
猜疑心,想必大家都曾有過,猜疑來源於誤會,一般是從某一假想目標開始,最後又回到假想目標,就像一個圓圈一樣,越畫越粗,越畫越圓。
再深的感情也經不起長久的猜疑,猜疑對誰都是一種傷害。隻有我們學會欣賞自己,寬容自己,欣賞他人,寬容他人,你才能與人友好溝通,日子才不至於過得一團糟。
猜疑是人性的弱點之一,曆來是害人害己的禍根,是卑鄙靈魂的夥伴。一個人一旦掉進猜疑的陷阱,必定處處神經過敏,對他人、對自己缺乏信任。
猜疑是對自己的傷害。過度地猜疑使人整天在“疑神疑鬼”中過得神不守舍,久而久之就會變得心態扭曲,心理必然會出現畸形——多疑。所以,我們不管在處理感情或者是工作中的事情時都應該拋開過分的猜疑。否則,猜疑不能及時解除,就可能導致悲劇。
《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段描寫:
曹操刺殺董卓敗露後,與陳宮一起逃至呂伯奢家。曹呂兩家是世交。呂伯奢一見曹操到來,本想殺一頭豬款待他,可是曹操因聽到磨刀之聲,又聽說要“縛而殺之”,便大起疑心,以為要殺自己,於是不問青紅皂白,拔劍誤殺無辜。
這就是一出由猜疑心理導致的悲劇。
猜疑是什麼?猜疑是毒品,猜疑是洪水,猜疑是冰霜,猜疑是信任的大敵。
猜疑,往往出於對他人的不信任和對自己的不自信,往往隻憑個人主觀臆想猜度對方。猜疑就是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恰恰是當事人自信心不足,或是過度追求完美所造成的。
人活在世上需要信任別人,猶如需要空氣和水。信任是一種彌足珍貴的東西,沒有人用金錢可以買得到,也沒有人可用利誘或用武力爭取得到。它來自於一個人的靈魂深處,是活在靈魂裏的清泉,它可以拯救靈魂,滋養靈魂,讓心靈充滿純潔和自信。
生活中我們常會碰到一些猜疑心很重的人,他們整天疑心重重、無中生有,認為人人都不可信、不可交。喜歡猜疑的特別留心外界和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別人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很可能琢磨半天,努力發現其中的“潛台詞”,這樣便不能輕鬆自然地與人交往,久而久之不僅自己心情不好,也影響到人際關係。
有人痛心地說:“信任別人很危險,你可能會受人愚弄。”假使他的意思是說天下總會有騙子,那麼這句話是有道理的,信任不應建築在幻覺上,不懂事的人不會一下子就變得懂事;你明明知道某人喜歡饒舌,就不應該把秘密告訴他。世界並不是毫無危險的運動場,場上的人也不是個個心懷善意。
我們應該麵對這個事實。社會是一張人際關係編結而成的巨網。任何人都不可能逃避這張網而孤獨地生存。我們如果不信任別人,對人就無法誠懇。一天到晚都提防別人,會害得自己腦筋癱瘓。要想受人愛戴,就得先信任人。一個人這樣形容他所認識的一個女人:“她見到人就伸出兩隻手來迎接,仿佛是說:‘我多麼相信你!單單同你在一起,我就覺得非常高興了!’而你離開她的時候,也會感覺充滿自信。”
人與人相處融洽,全靠信任。老師要能使墮落的學生相信他對他們隻懷好意,那麼,他的教育差不多就成功了。精神病學專家要花費大部分時間勸導神經錯亂的病人信任他們,才能夠動手治療。人對人必須懷著好感,彼此信任,日子才不至於過得一團糟。
不被猜疑蒙上眼睛,突破自我發展的障礙,當你培養出必備的社交能力,人生的道路上將會顯得更加從容。
別讓憤怒毀了你
每個人都有七情六欲,而七情六欲中最讓人難以掌控的就是憤怒。憤怒是人的情緒中最不安分、最可怕的因素。憤怒的人,往往在喪失理智中打敗了自己。我們一定要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不能因為一些不足掛齒的事情而大動肝火,傷神害體。
憤怒是一種激烈情緒的表現,它也有一些好處,人是可以憤怒一下的。嶽飛在《滿江紅》中的“怒發衝冠憑欄處”,他不就是怒發衝冠嗎?發怒有一種氣勢,有一種震撼作用,但是經常發怒就不好了。梁實秋曾解釋說:“一個人發怒的時候,最難看。”是的,當一個人發起怒來的時候,臉紅脖子粗的樣子,倒真的是有損形象。
有一個名叫小虎的男孩,在他小的時候,脾氣特別壞,動不動就生氣。有人稍微碰到他,他就會發怒。有誰惹他,他就會大聲地罵人,甚至用力地打人,要不然就是放聲大哭,仿佛要掀起屋頂蓋。所以,每次隻要他生氣了,大家都會躲得遠遠的,生怕被“台風尾”掃到。
有一次,他跟弟弟鬧別扭,他的牛脾氣又上來了,直把自己氣得臉紅脖子粗,兩手叉腰,一邊跺著腳一邊罵人。這時候,媽媽靜靜地走了過來,拿著一麵鏡子放在他的麵前。他看到了自己,眉頭緊鎖,麵容皺皺的,既恐怖又好笑。他知道了,原來自己生氣的時候竟是這樣的醜啊。從此以後,每次他隻要生氣就會聯想到自己生氣時的臉,想到自己是如此的難看,也就不再亂使性子了。
不僅如此,發怒還容易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自古就有這樣一句俗話:“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意思就是說,有的時候,人們隻是為了發泄心中一時的氣憤而做出傻事,往往會釀成不可挽回的大錯。因而,我們會常常看到有人為怒氣衝天之後所做的事情懊悔不迭。
憤怒,是人性中最黑暗、最令人坐立不安的負麵情緒。一位心理學家也這樣形容憤怒:“憤怒簡直就是魔鬼!”因為,一旦我們的生活受它所控製和影響,它就會傷害到我們的健康,破壞我們和親朋好友的關係,讓我們更難得到幸福和健康的生活。
憤怒就像在喝酒,一旦你喝了第一杯,就會一杯接著一杯地喝下去,越喝越醉。發怒就像嗜酒者的酒癮一樣,讓易怒的人控製不得,一旦陷入憤怒的情緒裏就無法自拔。憤怒更像一塊熾熱的石頭,當你撿起它想要把它投向別人時,你也會被它燙傷。當年,英國著名化學家亨特就是因為在一次醫學會上被別人頂撞而大動肝火,導致心髒病複發,當場就結束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發怒固然有損健康,但怒而不泄同樣對健康無益。英國一位權威心理學家認為,積蓄在心中的怒氣就像一種勢能,若不及時加以釋放,就會像定時炸彈一樣爆發,更有可能釀成大禍。所以,正確的態度就是疏泄怒氣,把怒氣適度地釋放,將心中的不滿坦率地講出來。對於容易動怒的人來說,隻知道如何排解怒氣是不夠的,最主要的是如何控製住自己的怒氣。比如,找知己好友無所顧忌地傾訴,或者以寫信、寫日記的形式使怒氣在字裏行間得到排解,從而達到心理平衡。
據另一種理論表明,把火氣發泄一通,雖能暫時使人的感覺好受一些,但這並不是一種最佳的做法,而且有時候對於某些人來說也根本就行不通。為此,研究者向人們提供了另一種名為“重新判斷”的方法,即自覺地從一種比較積極的角度去看待他人對你的“冒犯”。比如,當你遇到有人超車時,如果你能對自己說:“這個人大概有什麼急事吧。”或者說:“也許我的車開得的確太慢了。”經你這麼一想,你也許就不至於再大動肝火了。
心中怒火的消除,關鍵還在於自己,首先要自己能把握好自己,無論是對是錯,最好先按捺住,給自己五分鍾的時間想一想,或者安靜一會兒,或者用一種有點笨的方法,左三圈,右三圈,邊轉邊念:“我不生氣,我不生氣。”滿腔怒氣在想通了的情況下就會一點一點地消失,這時,人的心情也會變得如晴朗的藍天一樣,一切都會如微風輕拂般地舒暢了。
養身貴在戒怒,戒怒就是頤養身心。控製自己的怒氣,調節自己的情緒,盡量做到不發脾氣,不輕易動怒,總以一顆平和的心來對待生活中的繁雜,以包容的心態去理解他人、寬解自己,這樣你就會快快樂樂地過好每一天,做好每一件事。隻有那些遇事冷靜的人,才能夠控製自己的憤怒,才可以“終成正果”。
失眠,是因為思想裏憂慮彌漫
一個會睡覺的人,是一個有效率的人,也是一個懂生活的人。對每個人來說,解決失眠憂慮的方法是:不要強迫自己入睡,不要規定必須睡足多少小時,不要想睡多久就睡多久。為失眠症而憂慮,對你傷害的程度,遠遠超過失眠症本身。
約翰·洛克菲勒保持了兩項驚人的紀錄:他賺了世界上數量最多的財富,而且還長壽地活到98歲。他做到這兩點的秘訣是什麼呢?
很簡單,一個是遺傳世家的因素,他們家中世代長壽;另一個原因就是他每天中午都要在辦公室裏睡上半個小時的午覺。他就躺在辦公室的大沙發上,這時哪怕是美國總統打來的電話,他也不接。
疲勞容易使人產生憂愁,而且會減少身體對一般感冒和疾病的抵抗力,任何一種精神和情緒上的緊張狀態,也隻有在完全放鬆之後,它才會減輕和消失。防止疲勞,就是要好好休息,在你產生疲勞之前好好地睡眠休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丘吉爾執政英國的時候已經70歲左右了,但卻能每天工作16小時,堅持數年指揮英國作戰。他的秘密又在哪裏呢?他每天早晨在床上工作到11點,看報告,發布命令,打電話,甚至在床上舉行重要會議,吃過午飯,再上床午睡1小時,而在8點鍾的晚飯前,還要上床去睡上2小時,他根本就不需要消除疲勞,因為毫無疲勞可言。正是由於這種間斷性的經常休息,他才有足夠的精神一直工作到深夜。由此可見,一個會睡眠的人是健康的,也是快樂的,更是成功的。
大多數的成功人士,都會合理地運用他們的時間來達到目標,而不是隻從工作當中找到樂趣。人在一天當中有8個小時的睡眠,其他16個小時不睡覺。而動物和我們人類不同,大多數的動物都有足夠的知覺,它們無論是在白天還是在夜裏,覺得需要的時候就小睡一下。作為有靈性的人而不是機器,我們人類必須保持睡眠與休息,因為隻有在身體和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之後,我們才能更好地工作。
睡眠是一種全麵的休息。因為人在睡眠時,體內的各種生理活動都會處於放鬆的狀態,能量消耗相對減少,對活動時在體內積累的代謝產物,如乳酸、二氧化碳等廢物,在睡眠中可以將之分解、排出體外;同時,人在睡眠中可以得到充分的能量來補充和修複人體在活動或患病時所造成的損失,從而推動體內產物(如毒素)的代謝,恢複和重新調整新陳代謝,積蓄能量,消除疲勞,調整機體各個器官的生理功能。所以,我們每天應該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睡眠時間按年齡大小因人而異。一般20歲以上的成年人睡眠為8個小時左右;60~70歲最好睡8個小時;80~90歲應該睡9個小時;90歲以上必須睡12小時。睡眠時間的安排可以從早睡到晚,也可以在午間睡一個小時,外加幾小時的正常夜間睡眠。
另外,每周至少要有一天休息式的活動。我們在勞累了一周之後,每個人都需要暫時避開種種有償或無償的勞動,必須保證我們的睡眠休息。因為像機器一樣地日夜奔忙,絕不是我們人類所向往的美好生活。盡管小睡的時間並不長,但效果卻出奇的好。你會發現,小睡之後,你覺得神清氣爽,精神充足。而且在能量充足之後,你的工作和休閑的效率及質量,也必然提高許多。
70%的煩惱與金錢有關
清朝時,山西太原有一個商人,生意紅火,長年財源滾滾,雖然請了好幾名賬房先生,但總賬還是靠他自己算,錢的進出又多又快,他天天從早晨打算盤熬到深更半夜,累得他腰酸背痛頭昏眼花,夜晚上床後又想到明天的生意,一想到成堆白花花的銀子又興奮激動。這樣,白天忙得不能睡覺,夜晚又興奮得睡不著覺。這老頭患上了嚴重的失眠症。
老頭隔壁靠做豆腐為生的小兩口,每天清早起來磨豆漿,做豆腐,說說笑笑,快快活活,甜甜蜜蜜。牆邊的富老頭在床上翻來覆去,搖頭歎息,對這對窮夫妻又羨慕又妒忌。他的太太也說:“老爺,我們這麼多銀子有什麼用,整天又累又擔心,還不如隔壁那對窮夫妻,活得開心。”
老頭早就認識到自己還不如窮鄰居生活得輕鬆灑脫,等太太話音一落便說:“他們是窮才這樣開心,富起來他們就不能了,很快我就讓他們笑不起來。”說著,翻下床從錢櫃裏抓了幾把金子和銀子,扔到鄰居豆腐房的院子裏。
這對夫妻正在邊唱邊做豆腐,突然聽到院子裏“撲通”、“撲通”地響,提燈一照,隻見是閃閃的金子和白花花的銀子。連忙放下豆子,慌手慌腳地把金銀撿回來,心情緊張極了。不知把這些財富藏在哪裏好,藏在房裏怕不保險,藏在院裏怕不安全。從此,再也聽不到他們說笑,更聽不見他們唱歌。鄰居富老頭和他太太開玩笑說:“你看!他們再笑不起來,唱不起來了吧!早該讓他們嚐嚐富有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