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論演講的形式主義現象(1 / 3)

演講是人們用話語在一定場合下進行交流的方式。它是言說者將自己的思想感情通過口頭語言和態勢語言等綜合性方式對受眾進行傳播。早在古希臘時期,演講就誕生了,那時稱之為“誘動術”,即講演人在公共場合就某個問題發表見解,向公眾說明事理。中國的演講也出現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總之,這項古老的口語活動已經持續了幾千年了。它屬於人類現實活動的實用性語言表達藝術,是一種高級的單向傳播的口語語體,同時又是一個人語言綜合能力的體現,因此完全有理由可以將它稱為“知識實踐的最高形式”。

任何事物都是由內容與形式構成,隻是為便於研究,人們經常將形式和內容進行分解,來探討哪一方為矛盾主體,從而揭示這一事物的規律、形態的特點。演講也不例外,僅從“演講”兩字的組合就可以看出形式和內容的關係。“演”是“講”形式,“講”為“演”的內容,不過這是一個偏正結構,中心詞還應落在“講”上,因此,一般情況下演講還是當把言說內容的重要性放在首位,這幾乎與所有的閱讀文本的特點相同。但是我們又不能簡單地認定演講的內容決定形式,忽視其形式的特殊性。比如,當它與閱讀文本比較時,形式與內容的權重關係就會發生一些變化,此時演講就多了一道語音形態,演講多了一個“演”的形式的要求,這包括了講演者情感、語音、語調、肢體語言等等。通常情況下,人們會把這些因素考慮進演講中,並將之列為評判優劣的標準之一。由於聽覺語言轉瞬即逝,不易回複,因此還要求演講稿必須寫得簡單明了和盡可能的口語化,演講時必須口齒清晰,從這些方麵判斷,我認為,演講比閱讀更需要講求形式的要素,特別是文本內容相同或相近的情況下,演講的形式則可能變得相對重要了,這時人們關注的不僅是你說什麼,更是你怎麼去說。如果我們放棄對這一問題的考慮,不對演講者表達是否有吸引力這個形式因素計較的話,那還不如把聽眾召集來之後直接把演講稿發下去閱讀。造成這種變化的根本原因是演講傳遞信息的特殊性所致;本質上它是文字性表意的,但表達上又訴諸視聽,也就是說,它要有文字腳本為言說依據,但觀眾(聽眾)在接受這個文本時不是閱讀而是“聽”言說者的講話,同時“看”言說者的表情動作。這個特點決定了在某種情況下,演講形式的重要性上升了。

然而,不能因為演講有訴諸聽覺的這一特點,就將其視為與音樂一樣是一種注重形式的藝術。兩者存在本質上的差異。音樂主要以音符、節奏構成旋律表達人的感覺情緒,不需要有明確清晰的內容,我們聽一首樂曲,更多是受到某種情緒的感染,使我們能夠自我反省,調整心境,一般情況下我們不可能也不必要說出這首樂曲究竟表達了怎樣的思想內容。歌曲雖然也有歌詞這一文字內容,但與曲調相比,視覺文化研究者豪厄爾斯語認為“通常顯得微不足道”,為了證明這一點,他舉了普契尼的歌劇《圖蘭朵》的唱詞中一段,認為寫得“非常平庸”,“盡是吹噓、喘息和感歎號,讀起來就像一部拙劣的浪漫小說中的場景”。但是這並不妨礙“觀眾在樂隊演出最後一個音符之前踮起腳尖全力喝彩”,為什麼呢?因為“該選段的情感不在內容,而在形式中,正是形式是我們喜出望外”。([英]理查德·豪厄爾斯.視覺文體.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25-28.)演講當然不能追求這種效果,如果想依靠外在的表演形式——語調、演說節奏、普通話的標準度來吸引聽眾而演說的內容蒼白無力,甚至聽眾聽完你的講演還不知道所雲,那肯定是失敗的演講。所以和音樂相比,演講決不能靠語音形式取勝。

演講也有視覺效應。演講者的形體動作、麵部表情、著裝甚至相貌,都會成為幫助觀眾解讀其內容、感情、內心狀態的輔助符碼和視覺感受。在古希臘,聽眾甚至對演講者的形體規格都有嚴格要求,隻有肌肉強健者才能走上講台,這表明,觀眾不僅要聽思想,還要演講者用身體帶來視覺的愉悅感。當今演講沒有對體型有苛刻的要求,可演講人的著裝打扮還是會給觀眾以視覺感受,影響評委的打分。但是,我們仍不能把它和視覺藝術的形式相提並論。視覺藝術也是形式為主的藝術門類,甚至有時是形式決定內容。豪厄爾斯曾對繪畫做過這樣的論述:“有些時候,形式實際上在兩者中更顯重要。另一方麵,形式使得題材相形見絀,最終導致內容與其不相關。”([英]理查德·豪厄爾斯.視覺文體.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23.)的確,如果我們麵對著一幅抽象畫作比如俄國的“色麵畫家”馬克·羅斯科1949年創作的畫《無題》,那麼,想要“在這些畫中尋找題材是徒勞的,對羅斯科的作品……尋找他們的意義會一無所獲。”([英]理查德·豪厄爾斯.視覺文體.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34.)這幅畫作的形式的特點,就足以讓人受到強烈的視覺衝擊和情緒上的感染。而作為演講人,不管其動作多麼誇張,麵部表情如何強烈,這些視覺表象都是為傳達演講內容起到更好的輔助作用,僅此而已。若抽出內容或不聽演講者在說什麼,單獨審視這些視覺信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也就是說,視覺信號一旦離開了演講內容就沒有單獨的存在價值,它完全從屬於內容的表達。完成了上述的比照,我們就可以更好的認識演講這門口語表達藝術內容和形式的特點。本質上演講應歸結為文字性的表義係統,因為它主要要傳達言說者的思想感情,但在表達方式上,它是用話語而非文字,這就涉及表聲係統。隨著人體發聲學的不斷普及,如今對演講者語音包裝要求越來越高,一個成功的演講少不了良好的語音形象;當然演講不僅可聽,也可看,使它又進入到了表象係統,由演講人的發出的視覺信號也是有表征意義並可以解讀的。文字可以默讀,音樂可以傾聽,繪畫可以凝視,而演講卻不是這種單一方式的接受過程,它是一個跨越了三個係統的綜合性文本模式。盡管如此,我們仍不能放棄其內容的主導地位。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演講自誕生之日起似乎就肩負著重大的時代使命。回溯曆史,我們會發現,演講的出現總是在一些特殊的曆史時期,並發揮著非同尋常的作用。比如,在中國群雄爭霸的春秋戰國時期,各個懷著入仕夢想的演說家以自己的政治見解或實用主義策略到各國進行遊說演講,希冀統治者接受自己的主張而名揚青史,在這場聞名遐邇的百家演講較量中,最終是以“合縱說”戰勝了“連橫說”,從而改變了當時的政治格局也改寫了中國的曆史進程。當然,演講在春秋時期也不都是去策動戰事,墨子的“非攻”就是一個化幹戈為玉帛和平演說。五四時期,愛國青年以一場場慷慨的演講欲激發起國人對社會變革的願望。在西方,公元前五世紀的雅典就已經形成較開明的奴隸製城邦國家,當時各種施政綱領的提出、各種政治見解的較量都在一場場的演講和一次次激烈的論辯中完成。柏拉圖、亞裏士多德、蘇格拉底這些著名的演說家以他們睿智激情的演講為大眾啟蒙開智。還有當人類麵臨戰爭、自然災害、瘟疫、社會變革等重大事件時,演講總會以鼓動家的身份現身於公眾麵前,或引導人們樹立信心、同舟共濟、戰勝災難,或號召公眾投身變革、創造嶄新時代。由於這些演講不僅當時效果卓然,也垂範後世,演講在人們的印象中就逐步樹立起一種特殊的概念——它源自意識形態血統,是特定時期政治宣傳的有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