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上的石頭
當朝霞出來,西北遠處的雪山在燦爛的陽光下開始散發出神聖的光輝。傳說中古蜀族的祖先蠶叢、柏灌就是從這西北的高山中一步步走進了成都平原。而後來魚鳧王田獵湔山時仙去,杜宇王最後歸於西山。蜀族的興起與山有著特殊的關係,因此西北的高山對於蜀人有著特殊的意義。她是古蜀人心裏的神(聖)山,是古蜀文明的發祥地,也是古蜀先民的福地。她護佑著古蜀人在這一片沃土上繁衍生息。
古蜀人從成都平原以西的龍門山開采、運輸來大量的石頭。於是,溫江有了幾個與石頭有關的地名。
石牛村。屬和盛鎮,1981年以境內農田基本建設中掘出過石牛,故名。(《溫江地名錄》)“石牛,約高二尺,橫距新開江岸,與石鼓隔江相對。常夜間出,踐踏禾苗,因擊斷其首,遂不複出,今猶存其大段。”(嘉慶版《溫江縣誌》)
石鼓橋。在和盛鎮王家廟,現已無存。“石鼓,邑東十四裏王家廟有石鼓,約高二尺,其形微圓,與石牛隔河對峙。前人掘之丈餘,雷雨交作,自是無敢掘者。古人相傳有石牛對石鼓之謠。”(嘉慶版《溫江縣誌》)
還有與石頭有關的傳說:
1.天牙石。“在鳳溪河之西岸。其石入地不知幾許,高六尺餘,周圍五尺餘。若有掘者,風雲大作。”(乾隆版《溫江縣誌》)清代溫江人葛雲際作詩《過天牙石有懷》:“何處飛來物,靈巧奪天工。跡存千古盛,石比半通銅。莫計今時日,常多古雨風。可憐兵燹後,無複辨西東。”
2.石筍。“金烏池,邑西一裏。唐高宗曾夢金烏集於西川水上,遣使訪至此,見烏三足金色,浴於此池。岸有石筍二枚。”(嘉慶版《溫江縣誌》)金烏池是溫江曆史上八景之一“金烏對玉兔”。
大石文化遺跡
來到平原的先民們,對原來居住的大山十分懷念,對石頭情有獨鍾,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古蜀王國崇尚大石文化,至今仍有遺跡。《華陽國誌》稱:“每王薨,輒立大石,長三丈,重千鈞,為墓誌,今石筍是也。”唐代杜甫的《石筍行》說:“君不見益州城西門,陌上石筍雙高蹲。”證明唐時仍存,北宋時還可見,但到南宋時大石斷裂,今在成都石筍街與西校場街民居水井內,僅存根部。與石筍同類的大石還有天涯石(成都東門天涯石街)、地角石(原在成都西北角,已毀無遺)、五塊石(原在成都南郊公園北,已毀無遺)。另有支磯石,原在成都西門支磯石街,今移文化公園立柵保護,大勢高約5尺,方柱形。石上原刻有唐刻“支磯石”三字,已磨滅,今字為後代補刻,是古蜀王朝遺存至今的唯一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