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莊還是一個巨大的植物園,樹木花草種植無不遵循土生土長的塞外本色。山莊給人印象最深的是油鬆,當初曾有“山塞萬種樹,就裏老鬆佳”的說法。這當然是一種文學誇張,但油鬆是山莊植被的永恒基調卻是不可否認的,山莊以鬆為景觀的風景點也屢見不鮮。避暑山莊內花卉繁多,到處都飄散著沁人的芳香。康熙說:“觸目皆仙草,迎窗遍藥花。”山穀之中,更是“香草遍地,異花綴崖”。花卉使山莊內色彩斑斕,觸目皆入畫。山莊植被繁茂,很適於動物的生長棲息,山林中百鳥飛翔,湖泊中遊魚戲水,成為山中造景的要素,如知魚磯、石機觀魚、鶯囀喬木等風景點。山莊中最有名的動物景觀是鶴與鹿。據《熱河園廷現行則例》記載:乾、嘉時期,山莊內飼養了大批的鹿;道光十八年,山莊中還有鹿500餘頭,園中設有鹿圈,月色江聲島上也養了鹿。乾隆曾題:“馴鹿親人似海鷗,豐茸豐草恣呦呦。”山莊內還飼養了大群的白鶴、丹頂鶴,鶴象征著清高和長壽,所以建築中有鬆鶴清越、鬆鶴齋、放鶴亭等景致。
在避暑山莊的外圍,武烈河和獅子溝兩麵河穀的階地上,分布著巍峨的外八廟,建於康熙五十二年(1713)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外八廟實際上有12座,因為其中10座分屬8個“下處”(辦事機構)管理,由朝廷派駐喇嘛,發放餉銀,所以習慣上統稱這些山莊外麵的寺廟為外八廟。其中普佑寺、廣安寺、溥善寺已廢毀,羅漢堂焚於雷火,所以現存者僅7座。寺廟的主體都采用宮殿建築格式,屋頂為藏式建築的平頂。山莊內的建築,一律青磚灰瓦,追求一種古樸自然的風格,但“外八廟”卻是采用金色琉璃瓦,甚至用鎏金魚鱗瓦覆蓋,遠遠望去,巍峨壯觀,金碧輝煌,一派富麗堂皇的景象,與古樸典雅的避暑山莊形成鮮明的對比。除康熙時期修的溥仁寺與溥善寺外,乾隆時期的9座寺廟,都麵向皇帝居住的避暑山莊,以山莊為軸心,在東麵和北麵整齊排列,形成一種百川歸海、眾星捧月的態勢,形象地象征著邊疆各少數民族對清中央政府的向心力,也象征著清代多民族國家的強大、鞏固和統一。
北京頤和園
頤和園地處北西北郊外,距城約15公裏,占地麵積達293公頃,主要有萬壽山和昆明湖兩部分組成。園內山水秀美,建築宏偉,有各種形式的宮殿園林建築3000餘間。全園分三個區域:以仁壽殿為中心的政治活動區,以玉瀾堂、樂壽堂為主體的帝後生活區,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的風景遊覽區。頤和園博采各地造園手法,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渾宏闊,又有江南水鄉的清麗婉約,並蓄帝王宮室的富麗堂皇和民間宅居的精巧別致,成為中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皇家園林。
頤和園原是帝王的行宮和花園。公元1750年,乾隆在這裏改建為清漪園。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毀。1888年,慈禧太後挪用海軍經費3000萬兩白銀重建,改稱今名,作消夏遊樂地。到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的破壞,燒毀了許多建築物。1903年修複。後來在軍閥、國民黨統治時期,又遭破壞,解放後不斷修繕,才使這座古老的園林煥發了青春。
頤和園的大門稱為東宮門。以東宮門內的仁壽殿為中心的一組建築物,是當時的政治活動區。仁壽殿原名勤政殿,是皇帝坐朝聽政的大殿。慈禧、光緒曾多次在此召見群臣,接待外國使節。在仁壽殿中間的一個高台,叫地屏床,前、左、右三麵有台階上下,地屏中間設有屏風、寶座、禦案,寶座後兩側還有掌扇。禦案兩側設有角端,地屏床的三麵還放有鼎爐和鶴燈。宮殿采用了灰瓦卷棚頂,院中又綴以山石鬆柏,並建有花台,使它具有濃厚的園林氣息。
過仁壽殿往西行即到了玉瀾堂。玉瀾堂為光緒皇帝的寢宮,有東西兩配殿,東配殿名霞芬室,西配殿為藕香榭。這一組建築風格疏朗清新,環境十分幽靜。繞到玉瀾堂之後即為宜芸館,這是光緒皇帝的皇後隆裕居住的地方。
從宜芸館再往西行。就到了樂壽堂。樂壽堂是慈禧太後的處所,堂內西內間為慈禧寢宮,東內間為更衣室,正廳設有寶座、禦案、掌扇、屏風等。樂壽堂陳設華麗,堂內陳設名貴的青花瓷大果盤和4隻鍍金九桃大鋼爐,堂階兩側對稱排列銅鑄梅花鹿、仙鶴和大瓶,為取諧音”六合太平”之意。庭院中栽植玉蘭、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貴花木,取”玉堂富貴”之意。
從樂壽堂往西過邀月門,有一條728米的長廊,這條中國園林建築中最長的遊廊,沿昆明湖北岸向西伸展,如一條錦帶將遠山近水和園內各種建築有機地聯係在一起。長廊以精美的繪畫著稱,計有546幅西湖勝景和8千多幅人物故事、山水花鳥,洋溢著濃重的民族文化氣息。1992年以“世界上最長的長廊”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
出長廊,進排雲門,麵前就是緊依萬壽山的排雲殿。沿殿兩邊斜線上行,穿德輝殿,登114級台階,就到了萬壽山的佛香閣。佛香閣建築在高60多米的山坡上,閣高38米。閣中有四根高達30米的擎天柱,是用堅硬的鐵梨木做的。佛香閣八麵三層四重簷,金碧輝煌,氣勢恢宏,是頤和園的標誌性建築。站在佛香閣前縱目遠眺,可以俯瞰昆明湖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