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都市夢醒 歸鄉重生(1 / 3)

不想出去給人當奴才,於是我憑借自己的一身傲骨,在父親那裏討要了2畝地,想著他一個農民都可以在土地裏刨食,養活自己,我一個大專生怎麼就不能。

於是在家人朋友的失望與不理解中,我開始傳承了我家世代為農的習俗。

盡管家裏人不理解,盡管大多數人都覺得我沒本事,盡管老母親天天偷偷抹眼淚,總擔心我這樣一定娶不上媳婦,可我還是特立獨行,藐視一切。不為別的隻為圖一個心裏舒坦。

我又不是沒出過社會,沒上過班 當然明白錢財得重要性,可社會不明白我的重要性,三天兩頭打壓我,是不是瞧不起我們,我可是二十出頭的有為青年,是祖國未來得花朵,是掌握祖國命脈的人 憑什麼那樣對我,經常改方案,大晚上的也不讓人消停,我又不是機器人怎麼可能一天24小時在崗,就你們給我那點錢值得我為你們拚命嗎?

你們知不知道,就你們口中的破設計,破方案,可是我絞盡腦汁,耗盡畢生所學才研究出來的,就憑你們那不入流的審美,有什麼資格評價我的作品。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不就是活著,健康的活著 不辜負生你養你的人嗎?活著一定要上班嗎,種地就不能活了。於是我舍棄了大城市的繁華,從走出大山中的人又變回走進大山的人,像我這樣的人被我們村裏老一輩稱為沒出息的人,因為在我們這裏有出息的都出去上班賺大錢了,隻有我這樣沒本事沒出息的人才會想著回來,人家都是想方設法的出去,我這倒好好不容易出去了,結果沒多久又回來了。

可以始終覺得自己不適合上班,哪怕他們說種地丟人,我也覺得他們挺逗的,那些在城市當奴才給人端茶倒水,說話卑躬屈膝的人就不丟人了,我們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種了幾千年了怎麼突然就變成種地丟人了。

我是熱血少年彎不了不該彎得腰,倒不了不該倒的茶,拍不了不該拍的馬屁,所以我回家種地。

我叫李明,今年27歲,雖然我堅定的認為我是年輕人,可家裏人老說我30歲了,老大不小了,雖然心裏感覺還差幾歲,但拗不過他們也就認了他們的說法,30就30吧!

我之前一直在城市裏上班,上過班的都知道,996的生活既忙碌又無趣。尤其是一個人的時候,每天辛辛苦苦的上著班,然而拿到的薪水少的可憐,漸漸的我對這種生活感到厭倦,渴望一種更簡單、自由的生活方式。

偶然一天我看到了日本一本關於農耕的書籍,叫什麼《半農半X》裏麵描述了田園生活的美好和種植的快樂。這本書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內心,激發起我對農耕的興趣。這個X包括很多,可以是旅遊是上班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一切,於是,我決定辭去工作,放棄城市的繁華和忙碌,去老家種地追尋內心的平靜。

廢話不多說經過我對我爸的軟磨硬泡和我媽的撒潑打滾終於取得了他們的支持得到了一塊荒廢的土地,開始了我的農耕生涯。起初,我對農耕一無所知,我對種地的認知還停留在將種子灑在地裏就坐等收獲的階段,因為長這麼大我都沒怎麼幹過農活,所以這樣荒誕的想法讓我經曆了許多困難和挫折。

但是,一想到如果不好好種地就要去外麵上班,我的心立刻變得堅定起來。

我盡可能堅持不懈,每天起早貪黑通過閱讀農業方麵的書籍和請教當了一輩子農民的我爸,逐漸掌握了種植的技巧和知識。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農田逐漸變得富饒,農作物的收成也越來越好。漸漸的我學會了如何照顧土地,如何選擇適合種植的農作物,如何應對天氣變化,如何與自然打交道等。

除了農田,我還養了一些家禽和家畜,如雞、豬、羊,這些農村比較常見的,好養活的家禽。我雖然是一個愣頭青,但通過網絡和向周圍人打聽對糧食的市場價格我也知道個七七八八,明白光靠我那2畝地肯定賺不了多少錢。養活自己簡直就是癡人說夢。

雖然說在家裏吃喝不用愁,但我要保證我至少不賠本啊,那些農藥化肥以及我媽伺候我吃喝的夥食費我得想辦法搞出來,雖然我自己覺得自己是在家種地,並不是不勞而獲,但良心上還是有些過不去,再就是一向要強的我不允許我就這樣名正言順的躺平。

雖說回鄉容易被人誤解成啃老,可我一直嚴格律己。我追求快樂的同時,更牢記肩負的責任,絕不能讓爸媽心寒。村裏人表麵雖不說啥,但我爸媽辛苦供我大學畢業,本以為完成任務,我卻又回來了,這情況在村裏頭一遭見,有人當麵嘲笑我爸,我心裏別提多愧疚了。所以,我一門心思把在外所學知識都用上,想盡辦法讓自己忙碌充實起來,就盼著能快點幹出點明堂來。

我享受著與這些動物們親密的接觸,忽視它們難聞的氣味,夏天給他們洗澡,冬天給他們搭保暖棚,羊和雞都很懂得感恩一個給我下蛋一個給我生崽,我感受著大自然的美妙和生命的力量。

在鄉村生活的這段過程中,漸漸的我發現自己的身心狀態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我不再被壓力和焦慮所困擾,也沒有以前那些因為賺的少而產生的焦急感了,更多的是舒心和滿足,我體會到了自由自在體會到了與大自然相融合的美妙。

每天清晨,我都會被鳥兒和大公雞的的歌聲喚醒,早起的習慣讓我每天都可以呼吸新鮮的空氣,感受陽光的溫暖。同時我還結識了許多鄉村的鄰居和忘年交的朋友,他們和藹可親,樂於助人。

大家一起給我分享種植和農耕的經驗,互相幫助,共同成長。當然這其中的苦楚隻有我知道,好在農村人都比較淳樸,嘴上笑話你,該教的還是會教,且很細心,讓我深深感受到了鄉村社區的溫暖和互助精神。

第一年,我學著老爸的樣子和他一樣在秋天種了冬小麥,虛心求教了學了很多這方麵的知識,可能是親生父子的緣故,我倆聊的很投機,老爸那一米七的小個在我這裏高大了不少。覺得他比那些總監,經理,主管高尚的多,至少你問什麼他能給你答什麼,沒那麼多彎彎繞繞。盡管他的職位是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