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反映美國各種現象的著作早已如汗牛充棟,走馬觀花式的掠影、印象類文字也讓讀者產生了視覺疲勞;互聯網的問世並日益普及,無時無刻不把全地球村每個角落的動態“裸露”在世人眼前,更遑論美國這個在許多中國人眼裏又愛又恨的新大陸。事實上,國人對美國巨細靡遺的印象和了解,絕對要比美國人對中國一知半解的常識要豐富得多,但這並非等同於中國人評說美國的印象和觀念,就絕對較之美國人對中國事務或現象的判斷更準確更客觀。
曾經聽說有中國知識界的人士,以很不屑的口氣說美國人都是傻裏八幾的,原因是照他們今天的變通與世故看來,很多美國人循規蹈矩的守法行為與思考方式實在太笨拙了;而很多美國人在娛樂體育場所表現出來的放鬆與自我發泄,比之今天中國年輕一代的“前衛”也遜色了。再看一些關心地球村其他角落的美國人,也往往直言看不懂中國人的行為與思考模式。其實,那一切說到底是文化的差異,地球村裏每家每戶都是不同的個體,都有獨自的文化迥異於遠鄰近親。了解、理解並尊重對方的文化和情感,才能夠互生好感,相安無事,達成和諧世界。
在美國生活、工作了十多年,筆者對美中文化的差異愈來愈感覺到微妙深奧、難下結論,而這也更引發筆者體察、探究這些文化及其差異的興致與熱情。最簡單直觀的現象就可隨手拈來對比:素不相識的美國人在路上對麵相遇,都會微笑打招呼;而在號稱五千年文化禮儀之邦的中國,非但極少有陌生人互相致意,人與人之間甚或熟人朋友間的疏離感、無法信任感則有增無減。又譬如,美國人通常對不速之客會心存警惕,而中國人幾乎連熟人鄰居間也互有戒心;美國人直言不諱喜歡或不喜歡誰,中國人則相互之間都看不起、“別苗頭”。實際上,類似的文化差異的衝擊或者烙印,在地球村遍地都可尋覓到不同的蛛絲馬跡,已然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世人,誰也未能例外,除非那不是地球村的居民。
美中之間的文化差異,隨著交往增多而日益表現出不同的細微末節,需要世人細細咀嚼,而非忽略或者輕率否定。經曆了“9 · 11”恐怖襲擊的美國,經曆了2008年大選曆史性變革的美國,經曆了金融風暴乃至“地獄十年”的美國,盡管表麵還籠罩在經濟危機的陰影之下,還不免掙紮於欲振乏力的狀態,但其於政治、社會等諸多領域展現出來的文化內核與風貌,卻無不涵蓋了進取思變的文化精神,堪可玩味。一個變革的美國及其政治生態,是被變化萬端的社會所催生的,也被時代急遽變革新人輩出奇跡遍地所震撼,更難免有種種陣痛如影隨形;另一方麵,這個變革進取激情澎湃的社會,又是被其民族和大地豐富的文化精神創新精神所推進的,因此新舊交集大浪淘沙的態勢幾乎總是裹挾著整個新大陸,敲擊起不進則退的鼓聲。這些年在新大陸的移民生活積累和悉心留意、觀察世相人情的習慣,每有心得為文便也多了幾分自信。從文化的界碑審視新大陸的一切,審視她的三權鼎立的政治、光怪陸離的娛樂圈,掃描她那匪夷所思的社會現象、多元化的族裔共存圈和生生不息的移民族群,正是筆者通過透視美國新聞和親身體驗而聚焦美國社會、政治、風俗等不同層麵的著力點。
這些文字寫作的本意,並非隻是描述事件或現象的梗概,也不止於僅僅記錄下自己的觀感或經曆,而是希望給美國文化及其與中國文化的差異、美中兩大民族之間的差異留下點滴佐證與思考。自然,筆者的這些寫作還有繼續深入和擴大內涵的空間,倘若讀者能夠透過這些文字對新大陸的社會、政治、文化生態有別樣的感覺,那便是令人欣慰的鼓勵了。
感謝我的家鄉最高學府的浙江大學出版社,從徐總編輯到本書的責任編輯都對筆者的初稿予以極其專業和高屋建瓴式的審視與建議,使筆者得以在文化的角度透視原本隻具新聞性的美國社會、政治現象,從而發掘文字的力度和內涵,因此,這個寫作和稿目篩選本身,也是自己學習並獲益匪淺的過程。
期待讀者的教正。
我的文友、知名旅美作家李碩儒在回北京繁忙創作之際,還撥冗閱讀我的文稿,慨允為序。特此鳴謝!
作者2009年歲末於美國矽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