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崇琛
女媧神話是先秦神話的重要代表。如同許多先秦神話一樣,這一神話也與曆史傳說及民間風俗緊密結合,因而它又具有著豐厚的文化蘊涵。可以說,透過女媧神話,我們正可以窺見遠古曆史及文化的某些方麵,對於我們認識中華文化的源頭和演變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
傳說中的女媧,其主要功績有二:一是補天,二是造人。我們先看有關補天的文獻記載: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複,地不周載。火爁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鼇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
——《淮南子·覽冥訓》
這是說,遠古之時,天塌地陷,正是有了女媧這位女英雄的出現,才得以補蒼天,止洪水,殺猛獸,從而使民眾安生。而為何會出現天塌地陷,從而導致女媧補天呢?《論衡·談天》雲:
儒書言:“共工與顓頊爭為天子,不勝,怒而觸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維絕。女媧銷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鼇足以立四極。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東南,故百川注焉。”此久遠之文,世間之言也。
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亦有類似的說法:
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女媧乃煉五色石以補天,斷鼇足以立四極,聚蘆灰以止滔水,以濟冀州,於是地平天成,不改舊物。
兩說皆以共工氏怒觸不周之山造成天崩地缺,然後女媧起而煉石補天。而《列子·湯問》則認為女媧補天在前,共工觸山在後:
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煉五色石以補其闕,斷鼇之足以立四極。其後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盡管諸書對女媧補天背景的述說不盡相同,然對女媧補天之事都持肯定的意見。由今觀之,女媧補天之事雖是出於古人的想象,但透過這一神話,卻可以令我們窺見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和遠古社會的真麵目。
首先,女媧神話反映了遠古時代的人們對中華大地地理形勢的認識。所謂“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正是對中華大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形象寫照。這樣的地理認識應是基於古人的親自考察。女媧神話源於西北,其產生的時代為原始社會。而身居西北高原的人們當時即已知道中國東南部的地形特征,這不能不令今天的人們感到驚訝。這說明,原始時代的西北居民,其足跡所至,已經達於東南了。當然,女媧時代的人們還不能明了形成這一地形特征的原因,於是他們便創造了共工觸山與女媧補天的神話,以圖對這一自然現象進行解釋。
其次,女媧補天神話也反映出母係氏族社會中女性的崇高地位。“補天”是一項最偉大的工程,而這一工程的實施者竟然是一位女性,這不能不說是對女性力量與智慧的讚美。一般認為,原始神話產生於母係氏族社會的全盛期。其時,不但領導氏族公社的是女性,而且整個社會中都彌漫著對女性的敬仰與崇拜。直到父係氏族社會的建立,女性的這種特殊影響也仍然存在。例如,殷周之際出現的《周易》中,便多處充滿著尊坤意識。《老子》中的“雌守”觀念,也是尊坤意識的體現。而女媧補天神話作為對女性力量與智慧最集中、最充分的展示,對於我們認識女性文化的源頭及其演變,應是具有重要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