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鈺
一、秦隴西郡與其命名的依據
春秋戰國時,秦國不斷開疆拓土,由弱而強。至秦武公,溯渭水向西擴展。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初縣之。”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用由餘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裏,遂霸西戎。”“西戎八國服於秦”。秦獻公初立(前384年),“兵臨渭首,滅狄豸原戎”。秦孝公元年(前361年)“西斬戎之豸原王”。渭首即今之渭源縣,狄戎居地即今之臨洮縣,狄戎居今隴西縣西至渭源一帶。此時秦的勢力已達渭源洮水流域,當置狄道、豸原道二縣。
戰國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又使司馬錯發隴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昭襄王母“宣大後詐而殺義渠戎王於甘泉,遂起兵伐殘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
關於秦昭襄王置隴西郡的時間,《水經注》卷二載為“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79年)”,《後漢書·西羌傳》載為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前後相差七年。總之,秦昭襄王置隴西郡,其時當在公元前279年至272年之間。
戰國秦昭襄王置隴西郡,郡治狄道(今臨洮縣),西有洮河天險,北有長城護圍,可謂防守有恃。秦昭襄王時所築的長城,文物考古界稱其為戰國秦長城。其首起今臨洮縣新添鄉三十裏墩殺王坡,經今臨洮東北、渭源北、隴西北、橫貫通渭縣,經靜寧、西吉、固原、彭陽、鎮原、環縣、華池進入陝北,達於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戰國秦長城行經之地,恰在隴西、北地、上郡的外圍地帶。
隴西郡的設置與秦國的曆史有著直接而密切的關係,自秦昭襄王置隴西郡後,秦、漢、晉因之。其間狄道自始置隴西郡至曹魏黃初元年(220年)一直為隴西郡治所,曆時五百多年,自黃初元年隴西郡治由狄道移治襄武(今隴西縣)至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廢隴西郡,曆時四百年。隴西郡之名,在中國曆史上存在近千年,可謂曆史悠久,源遠流長。
隴西郡的命名,與山水有關。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二雲:“洮水又北經狄道故城西,闞駰曰:今武始也。洮水在城西北流,又北,隴水注之,即山海經所謂濫水也。水出鳥鼠山西北高城嶺,西經隴坻。其山崩落者,聲聞數百裏。故揚雄稱響若坻頹是也……濫水又西北經武街城南,又西北經狄道故城東。百官表曰:縣有蠻夷謂之道,公主所食曰邑……漢隴西郡治,秦昭王二十八年置。應劭曰:有隴坻在其東,故曰隴西也。”可見,隴西郡之名是因其郡治狄道縣東麵有隴坻和隴水而命之。《水經注》記載的狄道縣方位與今臨洮縣城區的地理位置相一致,武街即今臨洮縣窯店鄉。
“隴水”,“《山海經》所謂濫水也”,其為今臨洮縣東峪溝,發源於渭源縣鳥鼠山。濫者,易泛濫之謂也。至今民間尚對東峪溝有“七十二道腳不幹”之稱。極言其水流曲折,雨天泛濫難行,故曰濫水。
鳥鼠山西北高城嶺即今渭源縣西北麵慶坪鄉文昌宮山至關山一帶的戰國秦長城,亦即今稱為“長城嶺”者。
隴坻,為東峪溝北麵的山。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坻,水渚也”,《段注》:“坻者水中之可居之最小者也。”《詩·秦風·兼葭》:“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古漢語常用字字典》釋坻:“水中的小洲或高地。山坡。潛藏不出。”可見坻是小洲或山坡高地。因隴水西流經其北岸之山下,在古代或因隴水遇大雨、暴雨而泛濫,衝刷北岸山體,滑崩於水中而形成坻;或因地震滑坡,山體崩頹而形成坡。《後漢書·張衡傳》載東漢順帝陽嘉年間(132至135年)曾經“地震隴西”。大約秦漢以前隴水北岸“其山岸崩落者,聲聞數百裏”,即山岸崩頹,滑落於隴水中,形成水中之坻或陡坡,發出很大的響聲,“故揚雄稱響若坻頹是也。”坻因隴水而名隴坻。今東浴溝北山一帶猶見昔年滑坡遺跡,以定(西)臨(洮)公路下山處最為明顯。
阪,《說文解字》曰:“阪,坡者曰阪。一曰澤障也。《段注》陂為澤障,故阪亦同。一曰山脅也。《段注》山脅,山胛也,呂覽:阪險原隰,高注:阪險,傾危也。小雅:阪田箋曰,崎嶇土堯埆之處也。”“澤障”與“小渚”意相近,陂、坡通假。阪或為“澤障”,或為“傾危”崎嶇之險坡。故隴坻又稱為隴阪。
隴西郡郡治狄道縣因“有隴坻在其東,故曰隴西也。”
二、隴坻、隴阪與隴山
隴坻為古崆峒山之餘脈。崆峒山今名馬銜山,其為今臨洮與榆中的交界,非今平涼崆峒山。《狄道州誌》卷一雲:“崆峒山,在州北一百裏,踞馬銜山之頂”,“崆峒山,今馬銜山”。《史記·五帝本紀》載,苗帝“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崆峒,山名也,後漢王孟塞雞頭道,在隴西。一曰崆峒山之別名。”《史記·孝武本紀》載,漢武帝於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西巡“至隴西,西登空同”(按:第二個西字疑為衍文,似為“至隴西,登空同”。)《漢書·武帝紀》亦雲:漢武帝於“(元鼎)五年冬十月……遂踰隴,登空同”,應劭注曰:“隴,隴坻阪也”。可見崆峒山為隴西郡的崆峒山,即今之馬銜山,而非今平涼崆峒山,今平涼在秦屬北地郡,在漢屬安定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