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內無秘密,至少主子們在所謂的奴才的那裏。
宜妃的安排可謂嚴絲合縫。
首先是十一皇子病不重,明麵上能看出來的就是虛弱,低燒。什麼是低燒,這可不是後世有所謂的溫度計知道人體正常體溫37度,37.5度就是低燒。低燒隻會是病人一種的感覺,而太醫把脈也隻能出現有熱。也就是說十一阿哥得了一種會很容易被忽略的疾病。
其次,就是在這種情形之下,你還需要什麼治療嗎?需要大驚小怪讓太醫駐守嗎?不需要。這時候滿人對於有熱的概念就是先靜餓兩頓敗火。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可以自愈的疾病。自然沒有什麼太醫頻繁診治。可是身體不舒服,不想去上學,還是要上報。這當然很重要,因為這時候皇帝越疏忽,將來有問題皇帝的愧疚就越嚴重。
最後,則是一開始診出十一阿哥疾病的太醫,必須有理由不出席。那位太醫是宜妃鐵杆,常年負責九阿哥的身體。所以診出問題之後,宜妃本能地讓他連脈案都沒有開,就說十一阿哥哭鬧不給診治。然後當天回程路上,就有一個滿人潑皮衝撞太醫的車,這個太醫被跌出車,然後跌斷腿。隨後告假在家休養。
因為現在連大阿哥也沒有分府,皇子們都住在紫禁城。所以也不存在自養太醫什麼的。而且太醫院也分內教習和外教習。但不管哪一樣,都是醫療世家們在把持,因為內外教習都是要推薦,然後才有資格可以考上來的。太醫院是真正的醫療世家之間的事務。
而從十一阿哥奶嬤嬤死去開始,也不過兩月時間,滿清皇宮中其實沒有平安脈這一說的,就是你有病就可以叫太醫出診,報備宮務記錄。而十一阿哥素有體弱之稱,所以沒有什麼精神,似乎也是正常的,加之之前的哭鬧,有裝病之嫌,宜妃就以這個孩子要好好板板性格的說法沒有再叫太醫來。
可事實上,十一阿哥這時候已經什麼都吃不下了。吃進去什麼都會吐出來,全身像螞蟻在血液中湧動,加之已經沒有什麼力氣,連哭鬧也變得很困難。而康熙因為十一阿哥的這種無止境的糾纏,變得很不耐煩,還吩咐了要十一阿哥閉門思過,連上書房也不要去了。
宜妃之狠就在於此,今天康熙越冷漠,明天就越愧疚。當然宜妃也選好時機,在往阿哥所送過兩次東西,然後讓康熙斥責。
宮中的勢力之間或許會有交疊,但是宮外和宮內的勢力大多時候是不交疊的,這和皇帝的本身的威嚴有關。
不過十一阿哥有病這件事卻是太子妃的姨媽說來的。
太子妃的姨媽,裕親王福全的福晉西魯特氏,雖然和裕親王生了五個孩子,但是沒有一個活下來,後來當然死心了,可是庶子她也不抱養,由著小妾養。
但是康熙看上太子妃,多少也有這一脈的女子連著幾代都比較能生。尤其是生育時間都比較長,從年輕生到四十左右的比比皆是。
至於所謂的早夭問題,除了裕親王家,其他還真的沒有這個問題,康熙自己心裏最清楚裕親王後來的兩個孩子是怎麼回事。
裕親王夫婦兩個現在也很難說是否心知肚明,但是兩人最初孩子一個接一個死去的時候,內心的痛苦使得他們盯上了太醫院。
裕親王家養著一支隊伍專門盯著各個太醫家。這個是在裕親王福晉直接在家吃齋念佛之後,福全去找他弟弟康熙要的權利。
他當時的說法也很簡單:“我要盯著所有太醫,我要知道咱們家的孩子要是死了,這裏麵究竟有沒有他們的事情。”
皇帝當時不知道是出於愧疚還是自保。他的孩子活下來的也很少,在這之後很快皇後長到四歲的長子也突然死了。他同意了這個要求。
何況年輕的福全說這件事的時候,有一股自身不常見的血氣。他一貫是個比較寬厚沉默的人,在那時卻有皇帝同意不同意,他都要幹的意思。大不了一條命罷了。讓康熙難得地想起了父親的兄弟襄親王,隻是襄親王最後真的死去了。
老實說,福全的孩子生下來都是比較健康的,但是基本不具備抵抗疾病的能力,甚至說不具備抵抗太醫的能力。因為他家的老四,比老五活得長,中間還燒過兩次,沒看太醫自己好了。
但最後一次是腹瀉,當然開始也沒看太醫,後來止不住叫了太醫來,吃了三天藥,還是夭折了。
而且裕親王福晉生老五的時候難產,不具備再生的可能性。所以她是愛新覺羅家在康熙這一輩難得地能掌控前院的女人之一。偵察太醫院她也是主事者之一,宮裏哪個太醫是偏向誰的,他們之間的聯係是什麼?關係怎麼樣?她這裏是一清二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