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虛舟(生卒年不詳),名又新,號野園居士,清嘉慶至同治間蘭州人。其先祖溫天官明末從陝西三原尚書橋移居蘭州,世代以耕讀為業。虛舟髫齡即喜歡繪事,以後他又從師唐璉學習書畫,畫技日進。成名後捐資刊刻唐璉書畫理論專著《鬆石齋集》,以示永誌恩師栽培之恩。虛舟畫室名“半硯齋”、“磊石山之瞻鬥軒”。虛舟習畫多臨古人,專攻山水、人物。暇日遍遊蘭州及附近名山勝水,徜徉於田園阡陌之間,細心觀察體味,精心融裁,取黃土高原蒼莽、黃河穀地秀麗村舍融入畫幅,使荒巒與秀潤融為一體。他多借助於指頭畫,以深淺濃淡的墨色,樸厚稚拙的線條表現縱橫交錯的溝壑山巒。其畫煙雨山水取法米襄陽,滿幅潑墨淋漓,煙雲掩映,筆意盎然。清同治三年(1864年)他所繪的《長河萬木圖》,遠山巒迭嶂連綿不絕,大河作S型回轉流至近景,兩岸梨樹成林,樹冠團團如蓋,薄霧輕籠,一橋橫空,河南河北連為一氣;下遊河麵寬闊,水波不興,有野舟三五停泊。畫麵充溢瀟疏淡逸之氣,顯然擷取蘭州盛夏梨苑晨景創作成。所繪《三醉圖》,蘇東坡、黃魯直、佛印銜杯鬥酒,人物神態各異,衣紋流暢秀勁,飄飄然令觀者有出世之想。也是創作於同治年間的《牧牛圖》,雙髻牧童騎在牛背上品簫,黃牛回首視牧童,畫圖中一般濃鬱的田園泥土氣息樸麵而來,叫人遐思萬千。
虛舟時常駐足於蘭州雷壇河圉,熟睹阿幹馱煤運糧驢隊款款而過的景象。歸家後便追寫紙上,日久天長技法純熟,終將西北地區隨處可見的毛驢搬進畫麵。他所繪的山水、馱運驢隊往往穿行在崇山峻嶺中,或奎耳長吼,或擺尾抬蹄搔癢,絕無相同者,可謂胸有成“驢”遂以畫驢而著稱甘、寧、青。20世紀50年代,黃胄寓居蘭州時,在朋友家、裝裱店曾經多次見到溫虛舟所繪毛驢,頗感興趣,受到啟發,並著意畫驢,使之發揚廣大,日後終成了畫驢大師。
溫虛舟之子名筱舟,一名曉舟,號“五泉山人”,是清光緒至民國初年蘭州比較著名的畫家。他自幼耳濡目染,揮毫不停,盡得家傳。後遊幕西安一帶,飽覽關隴大好河山,胸襟為之開闊。又出入元代黃公望、明代唐六如,所繪山水筆墨洗練、意境簡遠、氣清質實、骨蒼神腴,以老辣、疏簡取勝。
《金城攬勝圖》與《蘭州八景》
設色山水畫《金城攬勝圖》
明清兩代,蘭州舊城屢加修葺、擴展,基本奠定了半個世紀以前的規模。《皋蘭縣誌》載:蘭州內城於“洪武十年(1377年),指揮同治王得,增築城牆”,東西長1裏280步,南北長1裏82步,周回6裏200步。城牆高3.5丈,闊2.6丈。城呈正方形,東西略長,有4個城門:東日承恩(後為來煦門),西日永寧(後為鎮遠門),南日崇武(後為皋蘭門),北日廣源(俗稱水北門)。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肅王朱模奉命將王府從甘州(張掖)遷至蘭州後,蘭州地位漸次重要起來,經地方官員在宋元城池基礎上不斷拓建,初步奠定了蘭州城市布局。蘭州始呈現藩都之興旺。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由“僉事卜謙、指揮戴旺,自城西北至東築外郭,凡14裏231步。”這次增建的外城呈不規則的方形;明正統十年(1445年)指揮僉事李進,重修郭門並鎮遠橋門;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又築承恩門外郭,“自東至北99丈有奇”。經過以上3次修築,外郭門共有9個:迎恩門、廣武門、天塹門、拱蘭門、通遠門、永康門、靖安門、袖川門、天水門。蘭州的城郭規模才基本固定了下來。清康熙五年(1666年),陝甘分治,甘肅巡撫移駐蘭州,蘭州始為省會。清末左宗棠督甘時,擴城郭、辦洋務、興文教、利經濟、興盛省會城市,顯示了封建社會的回光返照。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因皋蘭山迤於城南,遂改為皋蘭縣。“巡撫元展成募民修城”,將內、外城三麵城牆包上磚,為防黃河水拍擊臨河北麵城牆,又“築石堤裏餘”。再經過光緒十六年(1890年)最後一次修葺,蘭州城垣便固定了下來。到了解放之後,為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城牆已全部被拆除。盡管蘭州昔日城池的麵貌早已經無處尋覓,但它兩山夾一川的山水地形蘭州老城的池以及諸多的街巷廟宇、橋梁設施等卻惟妙惟肖地留在了一幅由清末民間畫師創作的設色山水畫中,被視為珍貴的圖畫檔案資料,收錄於多種介紹蘭州的圖典畫冊中,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這幅名為《金城攬勝圖》的設色山水畫,如今完好地珍藏在甘肅博物館中。它高83厘米,寬150厘米,為清代蘭州民間無名畫家所繪。
《金城攬勝圖》以白塔山為視點,用寫實手法,真實而翔實地描繪了明清時期蘭州的山川形勝城郭圖景,既是寫意抒情的藝術品,又是真實可信的曆史畫圖。這幅畫畫麵構圖嚴謹,內容豐富,詳略互見,層次分明,筆墨清潤,富有韻致,顯示出畫家深厚的藝術功底和對蘭州爛熟於心的胸墨。其重點在於黃河、城郭、南山,同時對一些次要景物予以虛化,避免了喧賓奪主。例如城郭內,突出衙署、城樓、寺院等主要建築物,虛化街巷。這樣處理,既便於技藝操作,又能給觀賞者以鮮明的印象。畫家取法於黃子久,施以淡彩,皴筆不多,蒼茫簡遠,氣勢雄秀。畫麵近景有占全圖1/4的麵積是橫貫城區的黃河。在這一部分,作者詳細地描繪了聳立於白塔山巔的白塔,橫臥在黃河之上的鎮遠浮橋,河麵上順流而下的皮筏及南岸悠悠旋轉的水車等。中景是位於黃河南岸的市容,約占整個畫麵的四分之一強。在這一部分,作者以3/5的篇幅,著重描繪了當時蘭州的城郭部局及其雄姿。但見城垣規整、門樓巍峨,街市縱橫,屋宇櫛比。尤其是那鬥拱淩空的拂雲樓,林木蔥蘢的凝熙園,氣勢森嚴的肅王府,直插雲天的木塔和白衣寺塔,更加引人注目。此外,城東流水歡歌的水車園,城西規模宏大的白雲觀,綠中吐白的梨花園,急流奔騰的雷壇河,如月似虹的握橋,古木參天的金天觀,碧波蕩漾的小西湖,也曆曆如在目前。遠景是峰巒起伏的皋蘭山,約占整個畫麵的二分之一。在這一部分,作者突出描繪了崇樓高聳的三台閣,古刹錯落的五泉山,墩台雄峙的伏龍坪以及上西園的彭澤墓等等。中景、遠景依次繪出了蘭州的市區和皋蘭山景色。這幅曆史圖畫真實可信,對蘭州名勝古跡的分布及城郭布局一一作了準確、生動的描繪,是我們今天研究蘭州曆史不可多得的形象資料。圖上的方位是上南,下北,左東,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