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1 / 3)

畫家曹昌光是另一位褒貶皆在漫畫中的畫家。他從小在羲皇故裏天水接受濃烈的傳統文化熏陶,自小就對民間藝術,特別是繪畫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在西北師範大學政治教育係上學時,他一直堅持學畫,從而成為美術係的“旁聽生”,假期裏三去甘南草原寫生,其勤奮不亞於專業學生。1984年他調至蘭州後,省城強烈的文化氣氛使他激動,又再次激發了他的美術創作欲望。由於他所學的專業,工作環境和樂觀的天性,以及對社會的熱情及責任感交織在一起,他的漫畫作品不斷出現在國內,甚至國外的報刊和展覽中。

文化品位的追求是他漫畫的一個特點。曹昌光很注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與思考,注重從博大的民族文化中汲取營養,從而使其作品視野開闊,蘊含豐富,品味其作自然有回味悠長之感。這種文化品位還體現在昌光先生漫畫創作中對中國畫古典技法的借鑒與追求上。他從意趣、布局、氣韻、造型、用筆、敷彩、題款等諸方麵拉開了與國外漫畫作品的距離,使其作品獨具中國特色,他的這種努力已經引起國內美術界的注意。他以藝術家所特有的敏銳的洞察力,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活中捕捉題材,精心構思,用漫畫所特有的藝術手法和藝術語言,來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如《上任》、《幹部病房》、《留得青山在》、《保鏢》、《洋為貴》、《持續性開發》、《六十大壽》等佳作中,可見曹昌光在鮮明的褒貶、憂慮中所表現出來的社會責任感。

漫畫為心靈的醫術。讓欣賞者在愉悅的心情中反省覺悟,不管是善意諷刺與刻意批評,均應讓欣賞者回味無窮,有所思悟,並且在會心的一笑後得到心靈上的洗禮。

近年來,蘭州漫畫家在全國多次獲得褒獎,其中有:集體創作的《隴上情》獲全國好新聞漫畫二等獎;曹昌光獲人民日報《諷刺與幽默》優秀作品獎;宋旭升獲人民日報體育漫賽二等獎;裴廣鐸獲首屆全國報刊漫賽二等獎;朱光榮獲全國新聞銅獎;李鼎元多次在國際漫賽中獲獎,其中最高獎次為土耳其漫畫賽大獎;馬艾敏、朱誌勇獲亞太經社會50周年漫展獎;蘇朗的作品《神不守舍》獲全國美協中國漫畫金猴獎;《影子部隊》獲全國黑白漫畫大賽一等獎和首屆全國報刊漫畫大展一等獎,以及中國新聞漫畫佳作獎;《迷彩》獲人民日報《諷刺與幽默》優秀作品獎(後又入選《中國現代美術全集》)等。

2005年夏天,甘肅省漫畫家協會的畫家們,又一次同蘭州尕老漢餐飲娛樂有限公司牽手舉辦了新一年度的漫畫展覽。這些思維活躍、思想進步的中老年漫畫家,默默耕耘,勤奮創作,歌頌真善美,鞭撻假惡醜,以一幅幅別具匠心的畫作,為隴原人民帶來了歡笑和思考。同時漫畫家們,順應市場經濟的大趨勢,紮根生活,直麵社會的風貌與探索精神,也在蘭州書畫圈內以至全社會一時傳為美談。

書法

甘肅有著令人羨慕的書法淵源,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起源於陶文符號,濫觴於青銅刻辭,便是書法燦爛曆史文化的端緒。西漢名將李陵書法有“神品”之譽;東漢書家張芝享“草聖”之稱。漢唐以來,聞名中外的絲綢之路貫穿甘肅全境,敦煌漢簡、居延漢簡、武成漢簡、甘穀漢簡等舉世矚目,為書學增添了寶貴的漢代墨書資料。曆代名人墨跡,遍布三隴,一代又一代書法家星光燦爛,留下了無數傑出的書法珍品……

書法旗幟在隴上

草聖張芝甘肅的驕傲

凡是來到蘭州碑林的人都會為之震驚。

它正麵大門上是趙樸初的“蘭州碑林”四個大字高鐫門楣;大門影壁的正麵刻有劉炳森所書的“萬裏金湯”;背麵是胡纘宗所書的“海不揚波”。整個庭院中綠草如茵,碧樹長青,在右側一座由花崗岩雕塑而成的“草聖”張芝的雕像格外引人注目。東西兩條長龍似的碑廊拱衛著正中的主體建築——一座仿古的亭台樓閣名之日“草聖閣”。這種先入為主的布局結構,一下子就會把遊覽者的思路拉到了遙遠的秦漢乃至更遙遠的時代,使人恍忽間產生了脫離現代喧囂塵世,步入遠古清淨生活的感覺。同行者一下噤聲息語,以朝聖般的虔誠開始了各自的書法欣賞之旅。

兩年前,中國唐代文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文藝理論家、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霍鬆林遊覽白塔山巔的蘭州碑林時,感歎地說:“蘭州的變化真是太大了,如今我已看不出一點舊蘭州的影子了。特別是黃河兩岸的濱河路,十分美麗、壯觀,顯示出一個大都市的形象和氣魄。這麼大氣派的碑林也建造在原來的荒山上,眾多的碑刻從秦簡、漢簡到眾多古今名人的墨跡都成了如今人們觀覽的文化景點。這樣美好的文化景觀和自然景觀相結合,呈現出甘肅深厚的文化內涵來。”

千百年來,中華民族以龍的傳人而深感自豪,中華大地被稱作龍的土地,龍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圖騰。溯本求源,龍圖騰起自位居我國上古三皇之首的伏羲,同時,伏羲又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文化算起來有不少於七八千年的曆史。大地灣與伏羲文化,還需我們聯係起來作進一步的研究和發掘。關於伏羲的話題,中國史籍說了幾千年,中國人口頭傳了幾千年。歸根到底,是因為伏羲是我們的根之所在。以伏羲時代為標誌,中華民族從蒙昧跨入文明的門檻。伏羲畫八卦、結網罟、取火種、興嫁娶、造書契、創樂器,一係列的發明創造,猶如永不熄滅的明燈,照亮了中國幾千年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