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地區的各少數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特色,他們都崇尚自我發展,張揚各自的個性。廣西的壯族多居住在石灰岩分布很廣的石山之中,這裏有眾多而奇特瑰麗的岩洞和地下河流,由這種地形構成名勝景色,美不勝收,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之稱。這裏物產豐富,特別是馳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廣西壯族素負盛名的特產。
他們婦女多穿無領、左衽的上衣,下著寬腳的褲子,腰間束繡花腰圍,廣西西北部的多有繡花滾邊,而西南部的多穿黑色。他們多有文身習俗,喜嚼檳榔,並以檳榔招待客人。他們早在南宋時就在漢字基礎上創造了“土俗字”,但使用範圍不廣,直到1955年才創製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壯文。
瑤族有本民族的語言,他們有2/5的人說的話近似苗語,有少數人說的話接近侗語,但大部分人都能說漢語。他們沒有自己的文字。在《後漢書》中就有瑤族先人“好五色衣服”的記載,以後又記載他們“椎發跣足,衣斑斕布”。近代以後,他們男子上衣多為對襟或左大襟,以藍、黑為主,一般束腰帶,有的地方男子還蓄發盤髻,包以紅布,並插幾根野雉毛,顯得十分英武雄壯。婦女有的穿無領短衣,有的穿長可及膝的對襟上衣,腰束長帶,多用銀飾。桂北瑤族盛行“打油茶”,以油炒泡開的茶葉後煎成濃湯,加以食鹽調味,用以衝泡炒米花或炒黃豆等物,代替午餐。
仫佬族的住房、服飾、飲食、習俗等方麵都有自己的特點,服色尚深青色,姑娘多梳辮,結婚後才結髻;飲食喜吃糯米飯和酸辣菜,忌吃貓、狗、蛇肉等。因長期與漢、壯族雜居,相互影響,其習俗也有很大改變。過去隻有地主豪紳才能穿有風領的衣服,一般農民不許穿用,現在都與當地漢、壯族無所區別了。
毛難族一般同姓同族聚居在一起,以數戶的小村落居多,最大也不過百餘戶。以前他們男女都穿斜襟上衣,女衣在袖口、褲腳上鑲有紅色或藍黑色的邊條,不著裙。服飾喜穿青、藍兩色,忌白色,婦女喜戴花竹帽“頂蓋花”,一般頭上留辮梳髻,戴手鐲、銀牌等飾物,喜吃紅薯。
京族因居海邊或島上,他們以漁業為主,漁業收入占百分之七十,農業發展較晚,種類也少,主要是水稻、紅薯、芋頭和少量玉米,他們耕地少,而且多沙質土壤,耕作粗放,產量極低,不夠食用,多用漁產品交換。他們製作漁汁最普遍,這是他們的特殊產品,味道鮮美,可供調味。京族所居的京族三島所在的珍珠港,群山環抱,水深浪靜,是珠蚌生長最理想的地方,所以他們盛產珍珠,現除了養殖天然珍珠外,還建立起人工珍珠養殖場,已成為重要出口物資。
水族很有自己的特色,他們有本民族的曆法,以陽曆九月為歲首。“端節”水語稱為“借端”,是水族最大的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每年陽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各村寨輪流“過端”(有的地方擇卯日過卯節)。上鄉八寨的親友以至不相識的人都到“過端”的寨子去作客吃酒,熱鬧非凡。現已改為每年三秋農忙之後的農曆十一月第一個亥日來舉行,以慶賀豐收。水族最大特點是他們有自己的古文字,雖然隻有五百多個單字,但它是水族人的精神支柱;是華夏古文明寶庫中的一塊珍貴的活化石,獨放著水族傳統文化神秘而古樸的異彩。水族古文字中有部分是漢字的反寫、側寫和倒寫,更多的是象形字、圖畫字,他們的水書先生說,水族文字寫出來是“用鬼”進行巫事活動的,是寫給鬼看的。水族文字書寫有一種莊重和嚴肅的情結,是極其慎重和嚴謹的,是人與天地對話和與鬼神交際的符號記錄,達到調整人與天地鬼神間的關係,所以才能保留至今。總之,廣西各族人民都有各自民族的習俗,各有特色,非常豐富多彩,各族人民都能崇尚自我,張揚他們自己的個性,互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