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地處祖國北部邊疆,內蒙古自治區最西部,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3個旗,30個蘇木鎮。麵積27萬平方千米,沙漠、戈壁和綠洲各占三分之一。這裏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先後有匈奴、鮮卑、突厥、黨項、契丹、蒙古等眾多北方遊牧民族在這裏生息繁衍,他們在與中原文化的不斷衝突和融合的過程中創造了精彩紛呈、獨具特色的草原文明。從舊石器時代延續至清代的豐富的文物古跡見證了草原文明的源遠流長,也見證了中華文明多元融合的偉大曆史進程。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是國務院部署的重大國情國力調查,是當前我國最大規模、最首要的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對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具有重要意義。

2006年,阿拉善盟被內蒙古自治區確定為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試點盟市,為此,成立了阿拉善盟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和辦公室,組織領導全盟普查試點工作。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和額濟納旗也成立了相應的機構,同時以阿拉善博物館(負責左旗範圍內的文物普查)、阿拉善右旗文物所和額濟納旗文物所專業人員為骨幹成立了三支普查隊。同年2月底至3月初,我盟選派業務骨幹參加了內蒙古自治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試點學員培訓班。4月,阿拉善盟第三次文物普查試點野外工作正式展開,盟行署和三旗政府在財政緊張的狀況下,劃撥了累積20多萬元的普查專項經費,為試點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試點工作中,三支普查隊伍,行程20多萬千米,風餐露宿,克服了惡劣的自然和氣候條件,普查麵積20多萬平方千米,普查不可移動文物點922處,其中複查120處,新發現802處,圓滿完成了三普試點工作。

2007年6月,根據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轉發的《國務院關於開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通知》精神,阿拉善盟正式成立了盟、旗兩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在阿拉善盟文化廣播電視局設立了阿拉善盟“三普”項目辦公室,負責安排部署全盟普查工作。同年8月,選派三旗骨幹參加內蒙古自治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培訓班。按照《阿拉善盟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實施方案》的部署,2007年10月至2009年12月,以三旗文物所業務骨幹為基礎(阿拉善左旗成立了普查隊伍),由阿拉善博物館進行業務指導,建立了三支普查隊,實施了第二階段普查,開展了實地深查和複查工作。

經過兩個階段的野外調查,全盟共調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1260處,其中新發現904處,複查356處;從文物類別上看,古遺址939處,古墓葬145處,古建築27處,石窟寺及石刻106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43處。

2010年4月,阿拉善盟“三普”普查資料及“三普”數據庫通過了自治區“三普”驗收工作組驗收,並受到了驗收組領導和專家的一致好評。之後,在實地調查、數據采集、整理、錄入和分析等工作的基礎上,編寫了《阿拉善盟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報告》,全麵翔實地反映了阿拉善盟不可移動文物的基本情況,分析了文物保護事業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關聯性,確認了文物普查的重大價值。從普查工作背景、普查工作過程、普查工作方法、普查工作成果、文物普查工作建議、科研成果、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數據分析、普查隊伍建設等多方麵,係統地總結了我盟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進程和工作成果,並以普查數據資料的統計分析為基礎,提出了政策建議。

阿拉善盟“三普”工作得到了各方麵的高度重視和支持。內蒙古第三次文物普查辦公室為阿拉善盟三旗普查隊配備了台式電腦、光學相機、數碼相機和GPS定位儀等普查設備和普查專用車輛;盟行署、旗政府高度重視文物普查工作,建立完善工作機構,逐級簽訂了“三普”責任狀,落實配套資金;社會各界鼎力幫助;廣大一線普查隊員艱苦工作,不計得失,努力拚搏,最終按時完成了全盟27萬平方千米範圍內的普查任務。

這裏分類選錄了一批文物遺址,以圖文的形式將阿拉善盟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加以展示,旨在將此次文物普查的成果惠及大眾,以回報社會各界、各條戰線上的朋友對“三普”工作的熱情支持,並慰藉那些為“三普”工作付出辛勤和汗水的新、老兩代文博工作者。由於編者水平有限,在編寫過程中難免出現不盡如人意之處,懇請各位領導和同仁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