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林拜興障址

塔林拜興障址位於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阿拉騰敖包鎮恩格日烏蘇嘎查西北約85千米處,海拔790米。塔林拜興係蒙古語,塔林:灘,拜興:房子,意為平灘上的房子。遺址坐落在低緩的戈壁丘陵地帶一處較高的台地上,四周地勢平緩,視野開闊。障址平麵大體呈圓角長方形,東西長約21.5米,南北寬約16.6米,麵積約357平方米。牆體由片狀石板疊砌而成,牆壁厚2.35米、高2.74米。障址東側牆體與半圓形圍牆相連,總長19米;南側有長約9米的一段圍牆,已坍塌。障址主體東南部留有一小門,高1.7米、寬1.65米,頂部由梭梭與石板混合築成。城內設馬道,寬1米,一直通向障城頂部。根據其建築特點初步推斷,該障址為西夏時期的一處軍事設施。

巴潤海日汗障址

巴潤海日汗障址位於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阿拉騰敖包鎮恩格日烏蘇嘎查東北約21千米處,坐落在戈壁沙漠較高的一處台地上,海拔841米。巴潤海日汗係蒙古語,巴潤:西,海日汗:聖山。遺址四周地勢平緩,視野開闊。障址平麵呈圓角長方形,東西長約12.1米,南北寬約8.4米,殘高0.4~1.5米不等,麵積約101.64平方米。外牆體用沙土堆築,內牆體用黏土和梭梭樹幹疊壓搭建而成。障址內西南牆有火燒的痕跡,牆體上部已坍塌,牆體寬度在0.5~1.8米之間。障址內被黃沙埋沒,進出口已無法辨認,附近未見遺物。初步判斷,該障址為西夏時期的一處軍事設施。

恩格日烏蘇障址

恩格日烏蘇障址位於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阿拉騰敖包鎮恩格日烏蘇嘎查東側500米的平地上,海拔1111米。恩格日烏蘇係蒙古語,恩格日:陽麵,烏蘇:水,因山峰陽麵有水而得名。障址平麵大體呈長方形,東西長約127米,南北寬約111米,殘高0.4~2.7米不等。牆體基寬2.6米,東南側設門。牆體用不規則的自然片狀毛石錯縫壘砌,石層間用黃土鋪填,牆體四周坍塌較為嚴重。東、南、西三麵視野開闊,北麵為山丘。根據其建築特點初步判斷,該障址為西夏時期的一處軍事設施。

寶斯格希勃障址

寶斯格希勃障址位於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阿拉騰敖包鎮恩格日烏蘇嘎查西北約32千米處,海拔936米。寶斯格希勃係蒙古語,寶斯格:豎起來,希勃:烽火台或墩子,因山峰上有烽火台而得名。障址坐落於寶斯格山頂,四麵環山,西北部視野開闊。障址平麵呈圓角長方形,東西長約10.2米,南北寬約8米,殘高約2米,牆壁厚約1米,麵積約81.6平方米。牆體用自然毛石和梭梭壘砌,石層之間平鋪的大量的梭梭樹幹及雜草暴露於牆體之外,除北牆保存較完整外,東、西、南三麵牆體已基本坍塌。障址東南側與石砌圍牆相連,長約4.8米,寬約3.2米,殘高1.4米。根據周邊發現的同類遺存推斷,該障址應為西夏時期的一處軍事設施。

烏海希勃障址

烏海希勃障址位於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阿拉騰敖包鎮恩格日烏蘇嘎查西北約19千米處,海拔1164米。烏海希勃係蒙古語,烏海寓意不詳,希勃:烽火台或墩子。障址坐落於丘陵地帶一處較為低緩的窪地之上,四周為丘陵,障址平麵呈長方形,東西長約122米,南北寬約92米,牆體頂部寬0.4~2.6米不等,麵積約11224平方米。牆體外側總體用自然毛石壘砌而成,內側石層之間平鋪的大量的梭梭樹幹及雜草暴露於牆體之外,四周牆體局部坍塌,西牆有一7.2米高的V形豁口,東牆設一門,由於坍塌嚴重無法測量。根據其建築特點初步判斷,該障址為西夏時期的一處軍事設施。

通溝障址

通溝障址位於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雅布賴鎮巴音筍布爾嘎查西北3千米的通溝口以東的台地上,海拔1298米。通溝障址始建於漢代,南北朝及西夏曾延續使用,此石城址坐北向南,東西寬74米,南北長86米,總麵積約6364平方米,其中主城址麵積約900平方米,主城西南側有用石頭壘築的房屋遺跡與障相連。障中心最高點殘高11米,文化堆積約0.2~0.4米。城址主要采用不規則的自然石頭壘砌而成,內設馬道,主城址門前東南方向約30米處,在同一直線上分布著5座4米見方的石砌方台,每個方台間隔距離為25米,在第三號台25米處有一較大的石砌方台。據推斷,這是用來向其他烽火台發出信號的小型烽火台的總台。在遺址東麵50米左右的一條直線上東南側5米處有座用石頭壘砌的古墓,最大的底徑7.5米、寬5.4米,最小的底徑2米、寬2米,殘高大多在40~60厘米之間。城址四周散落著很多素麵灰陶器殘片和黑釉瓷器殘片。1987年阿拉善右旗第一次文物普查時,采集到許多粗繩紋、細繩紋、方格紋、刻畫紋、交叉繩紋等殘陶片上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