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倫楔形文字傳播之所以這麼寬廣,影響之所以這麼深遠,是有一定原因的。首先,巴比倫王國和亞述王國是兩河流域最強盛的國家,在當時的中東地區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周圍的民族或國家必定會受到文化的影響。作為文字,必定會受到重視。其次,文字本身的特點也便於傳播。一方麵楔形文字的書寫材料和工具,即泥版和蘆葦不僅取材方便,容易獲得,而且造價低廉,經久耐用;另一方麵是亞述——巴比倫文字體係在實踐中具有較大的可行性,因而受到廣泛的應用。
破譯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的發現,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很多學者紛紛投入到楔形文字的破譯工作上。他們首先從波斯人的楔形文字入手,因為波斯語言到現在還存在,隻是文字寫法有些不同,但並不會妨礙我們的破解。在貝希斯頓銘文中,有三種對照的楔形文字,分別為波斯、埃蘭和巴比倫。這塊銘文記載的是波斯王大流士一世平定內亂,重新統一的一些情況。正是依賴這個,H.C.羅林森成功釋讀了波斯楔形文字。
但是,誰會相信,破解楔形文字是來自一個賭注。到底是怎麼回事,原來是這樣的:1802年,德國哥廷根的一位27歲的希臘文教師格羅特芬德在同朋友聚會時喝醉了酒,他吹牛,說自己能破譯困擾人們多年的楔形文字。朋友們都認為他在說大話,開玩笑。為了證明自己能破譯楔形文字,格羅特芬德便與他們打賭。
酒醒後的格羅特芬德知道自己吹牛吹過頭了,但是“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為了不被朋友笑話,他隻能硬著頭皮研究自己手中僅有的幾份波斯波利斯的銘文摹本,希望能破譯楔形文字。
格羅特芬德嚐試多種辦法後,突然有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如果以某王的名字和王銜套用這些文字,會怎麼樣?於是立馬把這種想法付諸實踐。他以波斯王薛西斯的“薛西斯、王中王、國王大流士之子、某某之子”的句式去套波斯波裏斯第一組楔文。出乎意料的是,這10個波斯的楔形文字被解讀出來了。格羅特芬德喜出望外地跳了起來,成功了!
後來在眾多學者的共同努力下,截止到1851年,學者們完全掌握了波斯語楔形文字的41個音節符號的讀音和一個單詞分隔符。然而,這些王銜銘文有著缺陷,不能解決古波斯詞彙、語法等一些最基本的問題。
1835年,英國軍官亨瑞·羅林森成為波斯庫爾迪斯坦省總督的軍事顧問。雖然他很年輕,隻有25歲,但他非常優秀,不僅學習過波斯語,還學習過印地語、阿拉伯語等。1835年的一天,他來到波斯貝希斯敦。在這個小鎮附近有一處巨大的楔形文字岩刻銘,為2000多年前雕刻而成。當時,波斯國王大流士下令在岩壁上雕刻浮雕和文字,以此來紀念他的豐功偉績。
岩刻所在的位置比小鎮高520米。除此之外,從岩刻腳下到銘文頂端是一個高104米、明顯有人工痕跡的光滑表麵,人們無法靠近銘文臨摹。在這座浮雕上,表現的是這樣一幅景象:波斯帝國國王大流士在兩位全副武裝的波斯貴族陪伴下依弓而立,腳踩反叛者,傲視麵前9個從頭到腳被拴著繩索的反叛者。浮雕人物邊上和底下的文字分別用3種楔形文字刻寫著國王的豐功偉績。
羅林森不願意放棄這一發現,多次冒著生命危險來到這個小鎮摹寫和拓製岩銘的複本。他做的這項工作非常危險,為了保護銘文,不知是誰在表麵上塗上了一層保護膜。這層保護膜非常光滑,因而懸壁表麵十分危險,一個不小心,就會有生命危險。好在羅林森練過田徑,他設法爬到了銘文岩麵最底部,開始臨摹銘文。對於最難到達的頂部區的銘文,他想出了一個富有冒險精神的辦法,他把梯子放在銘文區狹窄的底部邊緣,如果梯子夠不著的話,就用繩子捆好自己,把自己吊在空中。可以說,他是用自己的生命在書寫、創造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