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妙惟肖的鑲嵌藝術
巴比倫藝術的功能主要是為宗教和王權服務,藝術的內容也是對神和國王的歌頌,藝術的形式常常限於顯示神和國王的權威。烏爾出土的“軍旗”是兩河流域鑲嵌藝術的代表,被公認為是兩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它長約40厘米,高約18厘米,共容納了超過100個人物與動物形象,栩栩如生地描繪出蘇美爾人的生活,就仿佛一件微型的《清明上河圖》。
“軍旗”色彩明麗,是在刷有瀝青的木板上用天青石、貝殼、粉紅色石灰石鑲嵌而成,主要表現戰爭和勝利的場景。畫麵共分三層,根據故事的展開,人物、動物、器物從上到下依次排列,安排得有條不紊。最上一層是描繪烏爾王巡視戰利品,烏爾王側身向右,手拿王鞭,正在士兵的簇擁下視察。身後是他的衛兵和馬車,前邊是被巡視的士兵及部分戰俘。中間一層表現的是戰鬥與勝利後的戰士行列,左邊烏爾王國的士兵手持武器,穿戴著盔甲,整齊地向前進軍,中間部分為激戰場景。右邊,敵軍正扭頭轉身,狼狽逃竄。最下層則為軍隊的出征和凱旋。四輪戰車奔馳戰場,車上站著馭手和士兵,右邊第一輛象征著軍隊出征,第二輛至第四輛戰車下麵躺著敵人。在“軍旗”的背麵,描繪著盛大宴會場麵,一片和平的氣象。與“軍旗”正麵一樣,也有3排畫麵。其中第一排描繪的是國王與貴族們正在為勝利慶賀。第二排和第三排,則表現出征軍凱旋的畫麵。人們驅趕牛羊,馱運貨物,正向王宮進發。背麵洋溢著一片祥和的氣氛。這幅“軍旗”構思奇特,顯示了很好的藝術水平。
在蘇美爾遺址的殘存牆壁上,人們還發現了最古老的牆腳遺跡。牆上鑲嵌著無數個圓形椎體,五光十色,構成菱形圖案。它的主要功用不僅僅是保護泥牆,而且還美化了牆壁。這種工藝在亞述王國時代發展成為一種裝飾工藝,即燒製彩色釉磚。這種彩色釉磚裝飾藝術到新巴比倫王國時期達到鼎盛,當時的藝術家們用彩色釉磚所砌成的各種動物花紋裝飾新巴比倫的城門、聖道和宮殿,形成了金碧輝煌的效果。
絢麗繽紛的工藝品
蘇美爾人是古代傑出的工藝美術師,早在公元前4000年,蘇美爾人就已經學會用陶輪製作陶器了。陶器的顏色有黃有綠,並繪有簡單的幾何紋樣、鳥獸、人物等。
到了王朝時代,由於金屬加工技藝有了很大的進步,人們製作了很多加工精細的黃金製品。比如在烏爾王的陵墓裏,就發現了大量的黃金製品,製作工藝相當精湛。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金飾短劍。這把劍的劍鋒經過鍛造,打壓,閃著寒光。劍把處雕刻有鳥的圖案和楔形文字。劍鞘上刻滿了植物圖案,顯得玲瓏剔透,在透雕的地方還鑲嵌著寶石。短劍的邊上雕有兩排小孔,原來是用來縛皮帶的。此外,還有一頂烏爾王的金盔也極具創意。盔體表麵雕刻著波浪狀的凸文發型,在金盔的耳部還有一個聲響孔,充分展示了蘇美爾人的聰明智慧。
亞述的金工雕刻在當時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其出色的範例便是青銅片上的浮雕。牙雕在兩河流域很早便被用到,但範圍極其窄小。在赫梯王國遺址中發現了很多象牙飾品,主要是用來反映神靈形象的,而且神靈常被擬人化。到了亞述時期,牙雕開始廣泛使用,主要被用來裝飾椅子、寶座、床榻、屏風等,也被製成各式工藝品,如飾針、梳子、匙等。出土的家具象牙雕刻裝飾板——王室女人頭像,被譽為“尼姆魯德的蒙娜麗莎”。它大約在公元前8世紀末完成,高16厘米。關於她的身份,可能我們永遠無法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