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二字最早見於《漢書·藝文誌·經方》,其雲:“以熱益熱,以寒增寒,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故諺雲:有病不治,常得中醫。”在這裏中字念去聲,中。“中醫”這個名詞真正出現是在鴉片戰爭前後。東印度公司的西醫為區別中西醫給中國醫學起名中醫。這個時候中醫的名稱是為了和西醫做一個對比。到了1936年,國民黨政府製定了《中醫條例》正式法定了中醫兩個字。過去人們又叫中國醫學為“漢醫”“傳統醫”“國醫”這些都是區別於西醫而先後出現的。
中醫指中國傳統醫學,它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做鬥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中國醫藥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為獨特的醫學理論體係。數千年來,我們的先輩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摸索、探討,總結了保持健康、同疾病鬥爭的豐富知識和經驗,一代一代輾轉相傳、積累發展,形成了自成一家、獨具特色的中醫體係。研究方法上,具有樸素的係統論、控製論和信息論內容;孕育著很多現代醫學和生物學的新理論、新學說的胚胎和萌芽。中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科學,它有獨特的理論體係,即是受中國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陰陽五行學說的深刻影響,以整體觀念為主導思想,以髒腑經絡的生理和病理為基礎,以辯證論治為診療特點的完整的醫學理論體係。中醫學理論包羅萬象、博大精深。正是這些寶貴精髓,賦予了它強大的生命活力。它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作出了巨大貢獻,不愧為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顆光彩奪目的璀璨明珠。
由於借鑒、參照和運用了現代科學和西醫的許多理論和知識,中醫學在基礎理論和臨床診治方麵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如:現代生物化學發現了經過腎的活化作用後的維生素D3,能很好地發揮它對鈣的吸收作用,證實了中醫髒象學說中“腎主骨”的正確性。20世紀新的科學學說係統論和控製論,解釋、豐富和推進了中醫學的整體觀。中醫理論中的“六淫致病說”與今之“氣象醫學”、針灸學中的“子午流注論”與現代“生物節律”理論,都異曲同工、互相輝映。現在,科學家已經應用光子數量測定儀對經絡氣血二十四小時運行狀態進行研究,並取得了初步成果。中醫的活血化痰法,已被血液流變學所證實。尤其是複興和發展了的中醫學,在近幾年來,不斷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如新型中成藥“嚴消痔靈”注射液治療三期內痔,治愈率達95%以上,較國外療法先進。青蒿素治療瘧疾的成功,推翻了外國專家斷言的“抗瘧藥的結構必須有一個含氮的雜環”的結論,1979年,聽取了我國第一個赴美醫學考察團作的“針麻心內直視手術”的學術報告後,美國醫學家驚呼:“針刺麻醉下能打開胸膛和心髒,這樣,生理學要重寫!”對針麻原理的研究,勢必導致生理、生化等學科的重大發現,從而改變世界醫學的知識結構。
中醫藥學在中國曆史悠久,1982年我國《憲法》寫入“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明確提出了對中醫學的保護和發展。
中醫學早已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它以其獨具一格的體係和卓有成效的實踐贏得了世界人民的普遍讚譽,曆來深受各國人民的歡迎和尊重,甚至奉為至寶。針灸術甚至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1987年8月,聯合國衛生組織(W。H。O)設立了“傳統醫學規劃處”,中醫也以其光彩奪目的形象更加受到全球的青睞和重視。1987年11月,在北京召開的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成立暨第一屆世界針灸學術大會,把方興未艾的全球性的“中醫熱”“針灸熱”“氣功熱”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中醫學成為世界向往和關注中國的一個聚焦點。在日本,有人提出了“中醫國際化”的主張,在美國,有人認為“作為醫生和科學家,我們應當把針刺作為解決我們臨床問題的一種及時雨一樣去歡迎它”,加拿大早在1979年就成立了“亞洲傳統醫學國際研究會”,日本現有全國性中醫研究所四所。當今,歐、美、日出版的專門中醫藥雜誌多達三十餘種。在中國中醫醫科大學每年有來自六十多個國家的成百上千名留學生在學習、進修中醫。中醫愈來愈被各國人民廣泛采用為治療各種疑難病症、頑症、罕見疾病的常用手段。
1991年我國將“中西醫並重”作為新時期衛生工作總方針之一。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又一次明確指出要“中西醫並重”“扶植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在法律上和政策角度賦予中醫合法的地位,神聖不可侵犯。
2006年2月中國文化部公布第一批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申請項目。中醫藥作為中華民族在與疾病做鬥爭的漫長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原創性學科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