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如果父母貪圖各種方便,試圖跳過所有的中間過程坐享其成,那麼將可能無法獲得為人父母的真正美好的體驗—孩子最信任、最依賴的人可能將不再是自己的父母17這幾年由於投身家庭教育領域,了解了眾多家庭教育案例,我深刻體會到做父母本就是個累人的活兒,而且這個活兒沒人能替代得了,也沒有捷徑可走。
如果用愛和欣喜與孩子相處,留給父母的,將是一段值得回憶一生的溫暖歲月用對的方式愛孩子在3歲以前,孩子需要的是一個穩定的、能與之建立依附關係的人。
這金子般重要的3年,本應是父母和孩子最親密的時光,但很多父母卻讓老人或保姆來主導如果父母在孩子最需要疼愛的嬰幼兒時期沒有付出足夠的心血那就得坦然接受孩子在青春期時無視自己的教誨。
如果孩子和父母不親,他又憑什麼要在意父母說的話?說到底,有了愛,所有的付出就不再是煎熬有的父母認為,愛孩子就是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就是給孩子買最貴的禮物。
但實際上,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無條件的愛,而不是過多的物質。
所以,父母應該減少物質的給予,增加精神的交流成為孩子最依賴的人也有很多父母懂得這段時光的寶貴,但苦於經濟壓力,無法親自帶孩子,但他們會每天抽出一點時間和孩子在一起,給予孩子有質量的陪伴。
隻要孩子需要的安全感、親密感給夠了,即使和孩子不能整天膩在一起,也能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平和的情緒,釋放家庭教育的力量要讓孩子獲得幸福,不僅需要愛,還需要對情緒進行管理1父母的教育能量,在於麵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時能做到內心平和。
內心越平和的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越強;總是扯著嗓門對孩子叫喊的父母,隻會慢慢失去對孩子的引導力那麼父母應該如何進行情緒管理呢?最簡單的方法是在孩子出現問題時不急躁,先把自己的情緒調整好,再來處理問題父母也隻有學會情緒的自我調控管理,擁有平靜的內心,才能對教育專家的理論進行理性思考,進而沉澱、吸收,內化為一種狀態如果沒有這一過程,任何教育都是無效的用一把金鑰匙解開孩子的心鎖了解自己的孩子是家庭教育最核心、最關鍵的問題。
隻有了解孩子,才能對孩子做出更加準確的判斷,才能對孩子提出恰當的要求否則,家庭教育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偏差父母要了解孩子各關鍵期的成長特點,找到孩子的能力優勢、興趣領域、學習潛力等,從而對自己的孩子有個基本判斷對於0~3歲的孩子,父母要從四個方麵對其重點關注:鍛煉動作、發展感知、掌握語言、主動探索。
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孩子感統失調”,究其原因,就是孩子在0~3歲這個階段,父母沒有重視孩子感知能力的發展在孩子3~6歲的時候,父母要注意給孩子提供學習交流的機會豐富孩子的生活體驗,同時還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我們都知道養成好習慣很重要,但具體如何養成,父母該怎樣關注和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是需要有專業的指導方法的6~12歲是拓展經驗、建構認知、學習規則和體驗社會的最佳19階段。
父母除了給孩子提供體驗和學習的機會外,對孩子犯的一些“錯誤”,要理性對待,正確引導孩子12~18歲,孩子進入青春期,會麵臨更多心理、學習等方麵的問題。
家長應平等地與孩子交流,幫孩子解決遇到的問題,做孩子生活中的朋友,學習上的助手與孩子共同學習,要跟上孩子成長的節奏孩子在與老師、同學接觸的過程中,新的東西會不斷地進入他的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