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烏江流域曆史文化研究,重慶市長江師範學院可以說走到了我們的前麵,並取得了矚目的成果,出版了《烏江流域民族民間手工文化研究》、《烏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烏江流域民族史》等係列專(編)著,成立了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烏江流域社會經濟文化研究中心”,獲得了國家、部級社會科學基金的多項資助。相反地,地處烏江曆史文化主流的貴州以及黔東北地區,雖有思南縣的“烏江博物館”,並收集了有關烏江文化的大量文物和原始資料,也出版和發表了一些零碎的相關文章,但對烏江文化的形成、思想內涵缺乏係統性和縱深的研究,而且在貴州的所有高校中,特別是地處烏江中下遊黔東北地區的銅仁學院,竟沒有一所針對烏江等相關地域民族文化的研究機構,更遑論有一支致力於地方民族文化研究的專門科研隊伍,這不能不說是一件十分遺憾的事。鑒於此,筆者特擬定《烏江流域曆史文化研究》這一課題,通過申報,於2009年10月,獲得了貴州優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長專項資金項目。

烏江流域境內山巒重疊,溝壑縱橫。古為南蠻之地,由於曆史上的行政隸屬關係和人文生態環境等因素,大量的古代自然移民、政治移民和軍事移民移居這夷鄉蠻寨,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力和生產技術,孕育並推動了烏江古老而燦爛的文明。今天,我們研究烏江流域曆史文化,就是要研究烏江多元曆史文化形成、發展的條件、規律以及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涵,研究如何繼承烏江曆史特色文化傳統,促進當前烏江流域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然而,由於烏江流域曆史文化所涉及的地域較廣(其幹支流流經雲南、貴州、湖北、重慶4省市,55個區縣。其中在貴州省境內就有44個縣(市、縣)之多。如此廣闊的地域使得烏江流域文化的內容表現得十分博大,包括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戲劇以及各民族的衣食住行、工藝美術、歲時節慶、婚喪嫁娶、信仰習俗等。因此,要在短短的不到一年的時間內,研究完成這一宏大的文化工程,顯然是力不從心的事。因此,與其泛泛而談,不如以我們所熟知的地域——烏江流域黔東北地區作為研究的切入點,以黔東北民族文化中的一些典型事象作為研究內容及目標,以相對獨立成篇的文章集結成題這種形式更好一些。但即便如此,也難以對黔東北地區的烏江流域文化所呈現出來的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事象進行詳盡而又深刻的考查研究,因此,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烏江流域曆史文化研究》一書所涉及的內容隻能是烏江流域曆史文化中的冰山一角,是整個烏江流域曆史文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為了使這一研究能夠深入下去,筆者建議,在所處烏江流域地區的銅仁學院成立相關的研究機構,從財力、物力、人力等方麵保證烏江流域文化或民族地域文化研究的正常開展,從而為推動黔東北地區乃至貴州文化的繁榮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作出貢獻。

羅中璽2011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