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中國,構建和諧社會,城鄉關係是一個關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解決“三農”問題的規律性認識的不斷深化,也是對建構和諧社會采取的一個重大戰略舉措。
由徐傑舜教授擔任課題組組長的“新農村建設武義模式研究”最終成果《新鄉土中國——新農村建設武義模式研究》(以下簡稱《新鄉土中國》),從人類學的理論切入,經過田野考察,綜合運用了社會學、政治學、文化學、統計學,以及“三農”研究的理論和方法,以武義縣為案例,係統、全麵、翔實地總結和概括了武義新農村建設的10條經驗是:生態家園、特色農業、工業園區、溫泉旅遊、城鄉統籌、政府服務、教育優先、下山脫貧、村務監督、文化活力。徐教授和其他作者們在深入武義進行新農村建設田野調查的基礎上,歸納、提煉、升華出了具有創新意義的觀點,十分難能可貴。其創新點主要是:
1.探討了新農村建設的理論基石
《新鄉土中國》在對中國農村建設思想進行梳理之後,認為中國新農村建設的理論基石就是城鄉融合。據《新鄉土中國》研究,恩格斯早於1847年在《共產主義原理》中提出並論述了“城鄉融合”問題。這是馬克思主義者所追求的共產主義理想之一。而由於城鄉關係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外國學者和中國學者都有過相關的論述。所以從根本上說來,城鄉融合就是新農村建設的理論基石。徐教授還界定了城鄉融合就是城鄉從分離、對立,在互動中逐步走向融合的過程,並逐步實現城鄉一體的結果。並認為從這個理念出發,新農村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逐步縮小城鄉差別,使鄉村與城市逐步融為一體。這對提高人們對新農村建設意義的認識是一個重大的突破。
2.提出了縣域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問題
在新農村建設中,普通的做法是抓村莊的建設,日本如此,韓國也如此。徐教授在調研中發現,在中國進行新農村建設,有一個抱“西瓜”與撿“芝麻”的問題,即抱“西瓜”就是抓縣一級的新農村建設,撿“芝麻”就是抓村一級的新農村建設。從中央來說,抓村一級的新農村建設就是撿“芝麻”,而抓縣一級的新農村建設就是抱“西瓜”。並認為縣域是城鄉的銜接點和交彙點,縣域政治是安邦定國的根本之策,抓縣一級的新農村建設可使“天下安”;縣城經濟則是安邦定國的經濟支柱,抓縣一級的新農村建設可使“天下足”。《新鄉土中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新農村建設的縣域樣本。
3.對武義新農村建設的經驗進行了理論的提升,分析了“武義模式”的結構和內涵
《新鄉土中國》對新農村建設的武義經驗進行了理論的提煉和升華,認為新農村建設武義經驗由人與自然的協調平衡,人與人的溝通和諧兩個基本元素構成了新農村建設的武義模式,其內涵十分豐富,人與自然方麵包含了生態家園、特色農業、工業園區、溫泉旅遊、城鄉統籌5個“最小元素”;人與人和諧的基本元素包含了政府服務、教育優先、下山脫貧、村務監督、文化活力5個“最小元素”。新農村建設武義模式不僅對後發縣如何進行新農村建設有著普遍意義,對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平衡協調發展也具有全國性的典型意義。
總之《新鄉土中國》不僅對武義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農村建設的經驗進行了曆史性總結,而且立意高遠,資料翔實,結構嚴謹,邏輯性強,理論提升準確,且圖文並茂,具有相當的可讀性,既可作為武義縣構建和諧社會的一份曆史總結,更可為全國乃至世界提供一個“新鄉土中國”的圖像。
鄭杭生
2006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