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參考文獻(3)(3 / 3)

288.李華、王有年:《論新農村建設模式與村域經濟發展》,《2006年中國農學會學術年會》,2006年。

289.李鳴:《富有成效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華魂》,2006年第6期。

290.張立華:《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及措施》,《農業經濟》,2006年第6期。

291.黃漢權:《新農村建設的進展、問題及建議》,載《中國經貿導刊》,2006年第12期。

292.李利群:《試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模式選擇》,載《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06年第3期。

293.楊建安、劉創社:《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關問題的思考》,載《陝西綜合經濟》,2006年第1期。

294.王小京:《也談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載《陝西綜合經濟》,2006年第2期。

295薑長雲:《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幾點認識》,載《農業經濟問題》,2006年第6期。

296.劉文儉、劉效敬:《城鎮化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載《小城鎮建設》,2006年第1期。

297.徐小青:《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些認識》,載《科學決策月刊》,2006年第1期。

298.談鎮:《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載《江蘇農村經濟》,2006年第6期。

299.趙希宏:《現代農業:新農村建設的主攻方向》,載《理論建設》,2006年第2期。

300.黃建榮、莫光輝:《農民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核心維度》,載《理論前沿》,2006年第6期。

301.鄭有貴:《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與政策突破》,載《教學與研究》,2006年第1期。

302.林毅夫:《落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五點建議》,載《金融經濟》,2006年第7期。

303.鄧蓉敬:《專家學者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論述》,載《資料通訊》,2006年第4期。

三、地方文獻:

a)武義縣民間文學集成辦公室編:《中國民間文學集成浙江省武義縣卷》,1989年9月。

b)何俊有:《武義區域產業發展戰略研究》,中共浙江省委黨校研究生畢業論文,2005年11月18日。

c)中共武義縣委辦公室:《縣領導重點調研文章彙編(2003年度)》,2004年3月。

d)武義縣教文委教研室編:《武義小學鄉土教材(四年級用)》。

e)浙江省欠發達地區發展論壇組委會辦公室:《浙江省欠發達地區發展論壇資料彙編》,2005年9月,杭州千島湖。

f)徐增其主編:《可愛的武義》,2001年6月。

g)蕭俊明:《文化轉向的由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10月。

h)武義縣革命老區工作辦公室編:《革命老根據地縣——武義》,1996年5月。

i)俞鬆發:《鬆樓笛韻——中國曆史文化名村俞源史料選編》,2004年9月。

j)鄒偉平、俞鬆發編著:《走進俞源》,2002年6月。

k)《武義縣誌》卷三。

l)武義縣農業誌編撰委員會:《武義縣農業誌》2001年。

m)中共武義縣委辦公室編:《奮進中的武義》。

n)鍾發品主編:《攻堅紀實》,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0年。

o)東皋村誌編撰委員會:《東皋村誌》,2000年。

p)桐琴鎮東皋村黨支部、委員會:《以工業為中心,不失時機抓中心村建設》,2003年。

q)童華鬆主編:《陳弄村誌》,2006年。

r)《武義柳城鎮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s)《武義縣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

t)光緒本《武川備考》,卷四。

u)北京視野谘詢中心:《浙江武義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研究報告》,2003年3月。

v)中共武義縣委、武義縣人民政府:《武義下山脫貧》,200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