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當行動結束,行動的激情平息之後,我們能夠比較冷靜地去體會公正的旁觀者的情感。以前我們感興趣的東西,變得無關緊要,現在我們能夠以旁觀者的坦率和公正來考察自己的行為。然而,即使在這種場合,判斷也很少是十分公正的。我們對自己品質的評價,完全依賴於對自己過去行為的判斷。想到自己的罪惡是很不愉快的。因而我們常常故意背過臉去,裝作沒有看見不利於我們的那些情況。僅僅因為我們羞於和害怕看到自己曾是不義的人,我們就不願正視自己的行為,甚至固執於不公正的行為。

179這種自我欺騙,這種人類的致命弱點,是人類生活混亂的根源之一。然而,上帝並沒有放任我們這種缺陷的泛濫而不管,也不會允許我們總是受到自愛的欺騙。我們對他人行為不斷的觀察會引導我們建立關於什麼事情應該做,什麼事情不應該做的一般準則。別人的一個行為讓我們毛骨悚然,我們聽到周圍每個人都表現出相同的憎惡,這就進一步鞏固了我們的感覺。我們決意不犯相同的過錯,也不使自己成為人們普遍指責的對象。這樣,我們就順理成章地歸納出一條一般的行為準則,即不要讓我們自己成為可憎、可鄙或該受懲罰的對象。

180我們最初讚同或責備某些行為,並不是因為經過考察,判斷出它們符合或不符合某個一般準則。相反,一般行為準則是根據我們從經驗中發現的,是從某種行為被人們所讚同還是反對而形成的。一般準則在某些場合,它們幫助我們判斷: 人類行為中有哪些是正義的,又有哪些是不正義的。這似乎誤導了一些非常著名的作家,在他們的理論體係中,認為人類判斷正確和錯誤行為,就像法院的法官審理案件一樣,即首先考慮某條一般準則,然後再考慮這個行為是否符合這一準則。

181許多人非常尊重自己確立的行為準則,在他們的一生中都據此行事。所以,他們的行為中規中矩,他們幾乎從來沒有受到重大指責,然而,這些人也許從未感受到其得體的行為背後應有的合宜的情感。一個人得到了另一個人的巨大幫助,由於天性冷淡,他心中可能隻有一點點感激之情。然而,他接受過完整的道德教育,他明白,忘恩負義的行為多麼惹人討厭,而知恩圖報又顯得多麼可愛。因此,雖然他的心裏並沒有任何感恩之情,他仍會努力對自己的恩人表現出感激之情。他會經常拜訪他的恩人;他會對恩人十分恭敬;隻要他談到恩人,他一定肅然起敬,一定把他得到的恩惠掛在嘴邊。而且,他將不失時機的為過去所受的恩惠做出適當的回報。

182一個妻子有時對她的丈夫沒有夫妻之間應有的那種柔情。然而,如果她有較好的道德修養,她會對她丈夫關照體貼,忠誠相待,表現得無可指責,就好像她具有那種柔情一樣。這樣一個妻子,無疑不是最好的妻子。雖然她認真和迫切地履行自己的各種責任,但是她在許多方麵做不到體貼入微,一定會在一些環節上犯錯。如果她真正具有妻子應有的感情,就會體貼入微,很少犯錯。不過,她雖然不是最好的妻子,也許仍排得上第二。因為,構成大多數人類的是粗劣的黏土,而這種黏土是不可能被塑造成完美的模型的。通過訓練、教育和示範,人們會對一般準則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在大部分場合表現得比較得體,這已經算不錯了。

183有節操的正直的人和卑劣者之間本質的區別,就在於是否尊重一般準則。正直的人堅定地遵從他所信奉的準則,一生都不會動搖。卑劣者則讓人捉摸不定,采取什麼行為要看他的心情或興趣。每個人的心情都很容易發生變化,如果不尊重一般準則,人往往會做出不合理的行為。你的朋友在你正好不願接待時來拜訪你。以你當時的心情,你很可能覺得他來得不是時候。如果你的行為出自你的心情,那麼,就算你是想以禮相待,但是你的言談舉止也會顯得冷淡和不耐煩。要想做到不失禮,隻有尊重禮貌和好客的一般準則才行。你對這些準則的尊重,使得你的舉止能夠做到大致相當得體,並且不讓那些心情變化影響你的行為。

184對一般準則的尊重起初是出於人的天性。人們想象出來的神,被塑造成具有和人一樣的情感。一個受到傷害的人,祈求朱庇特為他所受的冤屈作證,他深信這位神會產生義憤,就是最平凡的人目睹不公正的行為時也會產生這種義憤。那個傷害別人的人感到自己成了人類憎惡和憤恨的對象,他認為神也會對他產生憎惡和憤恨。他無法規避這些神,無力抵抗這些神。人們普遍地講述和相信眾神會報答善良和仁慈,懲罰不忠和不義。宗教所引起的恐懼心理對人類的幸福來說太重要了。

185無論我們自己的是非之心是怎樣建立起來的,上天賦予我們這種是非之心,是為了指導我們的行為。這種是非之心極具權威,它們是我們行為的最高仲裁者。我們的是非之心決不和我們天性中的其他一些官能和欲望處於同等地位,它們有權限製其他官能和欲望。沒有一種其他的官能和欲望可以評判另一種官能和欲望的好壞。愛並不評判恨,恨也並不評判愛。但是,是非之心具有特殊的評判功能,它會裁判我們的其他天性,並給予責備或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