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那律是一位精進的修道者。他專心誦讀經文,時常通宵不睡覺。因為過度疲勞,所以眼睛瞎了。他雖然傷心,但卻不頹喪,反而更加勤奮學習。
有一天,他的衣服穿破了一個洞,便自己動手縫補。後來線脫了,他又看不見,十分狼狽。佛陀知道阿那律的困難,便來到他的房中,替他取線穿針。
“是誰在替我穿針呢?”阿那律問。
“是佛陀為你穿針。”佛陀一麵回答,一麵為他縫補破洞。
阿那律感動得流下淚來。
“同情別人,幫助別人,是我們應有的責任。”佛陀教訓大家說。佛陀以身作則,給大家一個好榜樣。弟子們知道了,十分感動,都互相勉勵,互相幫助。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曾在其名作《嶽陽樓記》中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言明心誌。這種以民為先的思想,既是範仲淹身為政治家所堅持的理念,也是文正公作為慈善家,實踐於其一生善行中的大德。
範仲淹自幼家境貧寒。少年讀書於長白山僧舍的時候,範仲淹每天隻熬一鍋粥。待到第二天粥凝固成餅後,他便用刀將“粥餅”切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就著十數根鹹菜,權當飯食。範仲淹幼時發奮於貧窮中的這段經曆,不僅給後人留下一個“斷齏(jī)畫粥”的故事,也使得範仲淹終生知道體恤窮人的疾苦。
身居高官之後,範仲淹雖然薪俸豐厚,卻依然勤儉。他把自己積攢下的大量家財拿出來,在家鄉蘇州郊外的吳、長兩縣購買土地近千畝,以地力所得救濟當地的窮人,使他們“日有食,歲有衣”。這千畝田地因此被人們譽為“義田”。當地凡有人家婚喪嫁娶,範仲淹都會拿出錢來資助。對於鰥寡孤獨之人,範仲淹還會定期給予周濟。範仲淹的家鄉因而也被人們稱作“義莊”。
除了扶貧濟困,範仲淹還非常熱心於讚助蘇州的教育事業。《範文正公全集》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範仲淹在蘇州南園購得一處草木蔥蘢,溪水環繞的好地。原本範仲淹是想在此建設自家的住宅。當房屋建好後,範仲淹請來一位得到高僧。先生探查了一番,連誇此地風水好,稱若久居此處“必踵生公卿”,也就是說範家住在這裏可以世世代代出高官顯貴。範仲淹聽後卻說,“吾家有其貴,孰若天下之士鹹教育於此,貴將無已焉”(我家獨享此處的富貴,不如讓普天下的人都能來這裏讀書,這豈不是能出更多的貴人)。於是範仲淹毫不猶豫的將房地獻出,奏請朝廷批準設立了蘇州學文廟,以期培養出更多的人才。範仲淹捐宅興學的舉動在當時影響極大,以至當地富戶紛紛效仿,有了“蘇學天下第一”的說法。
佛在心中
成就了蘇學天下第一的範仲淹,是一個將善行做到了恰到好處的人。在他身上表現出來的對天下悲憫之情,足以感動任何一個人。除了樂善好施的本性,範仲淹感動我們的還有他那超乎尋常的善心給很多受助的人帶來了希望,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範仲淹這種樂善好施的精神。慈悲的胸懷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學習範仲淹善舉善為,不一定要有轟轟烈烈的舉動,不一定要捐多少錢財物品,關鍵在於我們要時時有一顆關愛別人的心。在都市的車流中多一分避讓,給行人一個實在方便,平常用真心關照一下身邊的人,包括相識的、陌生的……這些事情做起來非常容易,卻實實在在透著一份友善。
【人間世態】
不付賬,我的良心會不安
一對姊妹在超市購物時,順手拿了不該拿的東西,由於人潮擁擠,她們做了漏網之魚。
走出店門,妹妹不安地打算回頭付賬,姐姐卻說:“都已經走出來了,何必付賬?”
妹妹說:“不付賬,我的良心會不安。”說完,還是回頭付了帳。
過後看也沒看就把找回的錢塞給了姐姐,突然,姐姐高興的對妹妹說:“你看,多找了我們三十元。”
此時的妹妹毫不猶豫的奪過姐姐手裏的錢,又向超市的方向走去……
安心釋語
怎樣低檔形色色、五花八門的誘惑呢?就必須有自己的正見、遠見、定見,特別要注意從點滴小事上“養吾浩然之氣”,培植自己的節操和意誌,對一些是非昭然的問題敢於剛正不阿地說“是”或“不”,做到毫不含糊,斬釘截鐵。
我們必須承認生活無小事,人生無小事,要想做個真正的好人,就必須腳踏實地時時謹行,處處慎獨。古諺有雲“今日偷韭,明日偷油,後日偷牛”,就是說如果不防微杜漸,小錯必鑄成大過。古往今來的大奸大惡都是從小詐小惡演化來的。
誠然,做個好人既不那麼容易,也不是那麼高不可攀。俗話說:難難難,易易易,不難不易。要說難,一片貪欲之雲橫眼前,就可能叫人鑽入死胡同,直碰得頭破血流甚至一命嗚呼也闖不過去。要是容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明心見性也隻在刹那。關鍵看一個人又沒有真誠的信念、堅強的心、剛毅的意誌和切實的躬行。
有這樣一幅楹聯:“做個好人身正心安魂夢穩;行些善事天知地鑒鬼神欽”不管當下世風如何如何,也不問你周圍的人怎樣怎樣,盼望每個行走在塵世間的世人都能懷有一顆慈悲感恩的心,這樣方可堂堂正正地生活,坦坦然然地工作,光明磊落地處事,清清白白地做個正直、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