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諸惡莫作,無惡心安(4)(1 / 2)

麵臨嚴峻的挑戰,一些人一旦認為繼續履行原有決定不如改變決定劃算,就會很快選擇新的行動方案。生活中,一些夫妻關係便經曆了這樣的過程。婚後,發現配偶向自己隱瞞了許多情況。這時,當事人就會冷靜、客觀地考察自己的配偶。通常,這是一個極端痛苦的過程,也是一個由愛轉變成恨的過程。在得知了配偶隱瞞的真相之後,當事人往往會決定離婚。

清醒之後,當事人往往陷入一種極度敏感的狀態,一般對當初的草率決定十分後悔,開始不顧一切地反悔並取消原有的決定。他們對那些有利於原有決定及能使人聯想到當初承諾的事物,都十分厭惡。如後悔草率結婚,離婚後打碎結婚照,討厭結婚紀念物等。

2.修補原有的決定

有時候,不改變原決定的後果會很嚴重,但完全改變原有決定的後果可能更嚴重,當事人往往就會保留原有承諾的基本內涵,彌補其不周全的和不能適應環境的漏洞。這樣即可消除決定後的衝突,又可保全麵子。比如,一些對工作不滿的人並不想立即辭去手頭的工作,他們在職時就去尋找其他的機會,一遇到好的工作就“跳槽”。這是因為他們對新的決定尚無把握,他們不想失去已經有的東西,想在已有的基礎上求發展。

3.固守原有的決定

如果改變決定的損失遠遠大於維持原決定後的損失,那麼,當事人則傾向於固守原有決定,而不去迎接新挑戰。當事人會認為,原先的決定雖然造成了嚴重後果,但它是可以忍受的。

當然,上述三種方式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為適應環境的變化,當事人往往也會不斷改變自己的決定。

佛心慧語

不想改過的人,無法調教;不想向善的人,無法得度。

不吃過頭的飯,不講過頭的話,不走過頭的路,不做過頭的事。本份,照顧當下;過頭,失去未來。

不妄求是知足的生命,不投機是本份的性格,不自私是淨化的身心。

怨恨不休,怒火會焚己焚人

從前,在遙遠的小村莊裏,住著一位主人、他的女仆,以及一頭公羊。寧謐如田園詩般的鄉間生活,卻被一個小事件給破壞了。事件的起因十分稀鬆平常:麥豆。

勤儉認真的女仆,時常聽從主人的吩咐,熬煮一鍋麥豆,但那隻率性機靈的公羊,卻常趁著四下無人時偷吃。不明究裏的主人,發現麥豆消耗速度太快,所以常對女仆大動肝火。幾次惡性循環下來,一肚子委屈的女仆,對公羊的厭惡與懷疑與日俱增。

從此以後,女仆隻要一見到公羊的身影,就揮舞木棒,不由分說地直追猛打,公羊為了防衛自己,也使勁揮動頭上的羊角反守為攻。主人家中日日上演人羊大戰,火藥味一天比一天濃厚。

這天,女仆忙著生火熬麥豆,雙手隻拿著略帶火星的火種。公羊眼見女仆手上沒拿木棒,機不可失,低頭以角對準女仆飛奔突襲。一路碰撞後退、驚慌失措的女仆,情急之下將火上的火種全撒在羊背上。

星星之火,觸著幹燥易燃的羊毛,沿著纖維緩緩蔓延,發出細微的聲響,燃起細小的焦煙,終於爆發出火苗。燥熱與痛楚,驅使心煩意亂的公羊,拔腿向屋外狂奔。它足跡所至,不論村莊、山間、田野……盡成熊熊火海,鄰山居住的五百隻獮猴也來不及避難而葬身火海中。

佛陀看見原本清淨秀麗的鄉村,一夕間焦骸遍野、麵目全非,不禁感慨萬千:“瞋恨鬥爭,不應該執取、固守不放,否則就會像女仆和公羊一樣,怨恨衝突不休,怒火所及,讓村人和獮猴都一起喪失了寶貴的生命!”

佛在心中

現代社會生活繁忙,人人備感壓力,有的人與人相處時,常常為了小事便起瞋心,不是怒目相視,便是口出不遜,怒氣衝天,好像陷入瞋火地獄。佛說,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如何化瞋火為法水?在待人接物當中,我們應“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人以和,對事以真”,改進自己不當的言語行為,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樣必能化解矛盾、衝突、爭執、誤解,招感和合、團結、互助、共榮共存的清淨法界。

【人間世態】

生活在仇恨中

芳的父母是從小訂的娃娃親,很小的時候他們就在一起玩、一起上學。芳的母親護校畢業後被分配到一家鎮醫院做護士。那時候大家都不富裕,她母親掙錢後一部分交給娘家,一部分供她父親上大學,自己剩不下多少錢。她母親整整有四年時間沒給自己添過一件新衣服。父親大學畢業後留校當老師,一年後跟母親結婚。後來,父親跟他的一個女學生好上了,要跟母親離婚。在芳13歲那年,母親受不了這種背叛,服毒自殺。芳不願跟著父親,就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從此,芳開始恨父親,因為她覺得母親是被父親害死的。有時芳甚至想:父親是不是跟那個女學生結婚了?他能過得安心嗎?他是不是也該嚐嚐老鼠藥的味道?芳上大學那天,父親回來了希望跟她談談。但芳像以前一樣把他關在門外,臨關門前還惡狠狠地跟他說:“我沒有爸爸,也不認識你,等你快死那天也不用告訴我。”芳寧願自己從來沒有過父親,她覺得至少那樣自己不用生活在仇恨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