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平常心是道,道在心自安(2)(1 / 3)

她覺得她就要無法控製這種焦躁。她厭倦一成不變的生活。然而,這不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解決。“幸福地活著,等待死亡。”她會因此氣得發抖。心中不斷地勸慰自己:好吧,沒問題,還可以像滿足的貓那樣終日呼呼打鼾,等著有朝一日別人來給自己定製棺材。

於是,她毫無計劃地逃避各個時期,她焦躁不安。發展趨勢就是有時坐在椅子上幻想,不過也隻有這樣才能實現突發奇想:拆掉地板去鋪地磚、取消印尼的十四日遊,代之以威尼斯的五日遊……

安心釋語

1.知足常樂釋義

語出《老子·儉欲第四十六》意思是說:罪惡沒有大過放縱欲望的了,禍患沒有大過不知滿足的了;過失沒有大過貪得無厭的了。所以知道滿足的人,永遠是覺得滿足的快樂的。

有一個民間故事:

胡九韶,明朝金溪人。他的家境很貧困,一麵教書,一麵努力耕作,僅僅可以衣食溫飽。每天黃昏時,胡九韶都要到門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謝上天賜給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說:“我們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麼談得上是清福?”胡九韶說:“我首先很慶幸生在太平盛世,沒有戰爭兵禍。又慶幸我們全家人都能有飯吃,有衣穿,不至於挨餓受凍。第三慶幸的是家裏床上沒有病人,監獄中沒有囚犯,這不是清福是甚麼?”

2.“知足常樂”是人們的一種處世哲學

其實,知足常樂也是人生之宏旨、做人的準則。樂,是愉悅情緒的表現,故而有成語“喜形於色”。人欲求常樂,莫過於知足。在漫漫的人生長河中,人無時無刻不在追求自己欲望的滿足,倘使欲望無限,那就難於滿足。於是,人生中的樂趣便自會離他遠去。甚至是產生腐敗與犯罪的溫床。

3.“清心寡欲,其樂無比”

可能是,做平民比當官吏更容易知足,所以,古往今來壽星群體從來不接納貪官。對於今天的富人說來,倘能換一種思維模式和行為準則來看養生,會感覺“樂天知命”者更富有。

4.不知足是一種過分積極

聽聽這段《智慧禪》裏著名的隱喻:禪宗在台階上看著那些凡人攀登或滾落。他們永遠不會停留在相同的位置上。弟子困惑,禪宗說:“人們不能滿足於靜止不動,如果我們爬不上去,就落下來。”

禪機智慧

漁夫與陽光

天空藍的醉人,海麵風平浪靜。時間還是上午,一個老漁夫悠閑地坐在海邊,一邊抽煙,一邊凝視著大海,身旁是他的漁船。他看起來滿足而自在,心中了無牽掛。

這時,一個大富翁走了過來。富翁:“這麼好的天氣,你怎麼坐在這裏抽煙啊?”

老漁夫:“這麼好的天氣,為什麼不坐下來抽煙?”

富翁:“這麼好的天氣,你不能坐下抽煙!”

老漁夫:“那我該幹什麼呢?”

富翁:“你應該抓緊時間出海打魚。”

老漁夫:“我已經一大早出海回來了,打的魚足夠好幾天的生活了。”

富翁:“那你也該抓緊時間再多多地出去幾次,打更多的魚。”

老漁夫:“然後呢?”

富翁:“然後每天如此。”

老漁夫:“然後呢?”

富翁:“然後你用賺來的錢,買一艘新船,租出去。”

老漁夫:“然後呢?”富翁:“然後賺很多的錢,買更多的船,賺更多錢。”

老漁夫:“然後呢?”

富翁:“然後你成功了,你就可以悠閑地坐在海邊,抽一袋煙,享受人生!”

老漁夫:“你看我現在在做什麼呢?”

富翁:……

懷陽光心態,就能看到別人身上的亮點

在一條繁華的街道上,一個僧人總能看到幾個畫家的生意出奇地好。畫攤周圍聚集了很多人,而其他畫攤邊的人卻寥寥無幾。

一天,僧人終於也擠進了人群想探個究竟。

“給我也畫一幅!”一個小夥子搶先坐到小木椅上。一個小夥子衣著邋遢,尖嘴猴腮,看起來很討厭。他暗忖:這模樣還當眾畫像,簡直就是出醜!

畫家上上下下打量著小夥子,旁若無人異常專注,然後又示意小夥子調整身體眼神的位置和方向,認真揣摩。準備就緒後,畫家便奮筆疾書,幾分鍾後,一幅畫交到小夥子的手上。

大家紛紛湊過來一睹為快。哇!像極了!這也的確是人們的第一印象:小夥子有幾分像日本影星高倉健,而畫中人麵容棱角分明,雙目炯炯,更把小夥子的特點突出出來。小夥子拿著畫端詳了老半天,眉開眼笑十分滿意。一個小夥子絕對沒想到形象醜陋的自己在畫家筆下竟會有如此神韻。

接下來,一個看樣子圓滑、大腹便便的商人,在畫筆下,變得慈眉善目笑容可掬;一個凶神惡煞的彪形大漢則變得豪放耿直,像梁山好漢一般令人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