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看透釋然,自在心安(4)(1 / 2)

世上有真正的聰明人,也有自作聰明的人。真正聰明的人,說透了就是對自己有一個清楚正確的認識,在此基礎上,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比如人要學一藝一技,有二種方法,一個是自己摸索,一個是找一個老師。自作聰明的人,往往喜歡自以為是,自已摸索,由於對自己盲目地自信,他會花很長時間去獲得前人早已成熟的經驗,假如他去投一個老師,他花很長時間摸到的經驗,也許就是老師的一句話。所以,這樣看來,自作聰明的人,其實是個笨人。

在學佛方麵,也是同樣的道理,不能自已想怎麼學,就怎麼學。完全是自己在摸索,如果一開始就找一個老師,恭敬地跟老師學,就不會走這樣的彎路了。

人生在世,應學會聰明,當聰明人,做聰明事。

自作聰明的人,總是事事處處想著自己,把勁用在戰勝別人上,隻琢磨人,不琢磨事;

自作聰明的人,總是事事表現得比別人有能耐,好像誰也沒有自己聰明,不論組織和個人,誰也不如自己,誰都敢不上自己,盲目驕傲自滿,對誰也不在乎,誰也放不進他的眼裏。

自作聰明的人,總是想著自己如何不吃虧,少吃虧,自己少幹點,多得點,凡是吃虧的事一律不幹。隻要對自己有利,怎麼幹都行;對自己沒利的事,誰說也不行,惟利是圖。

自作聰明的人,總是擔心犯錯誤,更害怕別人說自己有錯誤。一旦有了錯誤,千方百計進行掩蓋,總是找理由,推卸責任,善於欲蓋彌彰,瞞天過海,得過且過。越是容易犯錯誤,錯誤也總是跟他過不去。

自作聰明的人,總是對誰都滿不在乎,飄飄然,忘乎所以,老子天下第一,天馬行空,獨來獨往,自以為是,好像周圍的人都不如自己,隻有自己最聰明,把自己看得很高很大,翹著尾巴做人。實際上,把自己看得最高最大的人,自作聰明的人,翹著尾巴做人的人,往往到頭來摔得最狠,教訓也最深刻。

自作聰明的人,總是自以為很聰明,而且還經常不斷地向周圍人耍小聰明,結果往往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其實,真正聰明的人總是處處表現得謙虛謹慎,謹小慎微,無論在接人和待物上,總害怕有閃失,害怕影響了他人,害怕給他人和組織造成了損失,幹什麼事情都盡心盡責,一絲不苟。

一個人想聰明,做聰明人是好事,但絕不能自作聰明,更不能隨便耍小聰明。社會的確需要許許多多聰明的人,但絕不歡迎自作聰明的人。老實人是最聰明的人。

聰明的人,害怕別人說自己聰明;自作聰明的人,害怕別人說自己不聰明!

活在希望中,才能找到快樂

從前,有一位財主,擁有萬貫家財,卻不知快樂是何物。他看自己家的長工,整天樂嗬嗬的,他對此百思不得其解。於是財主決定請教惠虛禪師快樂是何物。

當他眉頭緊鎖的來到禪院的時候,院裏有一隻野貓愁眉苦臉,懶洋洋的走過,恰逢一隻小貓在快樂地轉著,想要咬住自己的尾巴。

財主歎了口氣問惠虛禪師:“您說它累不累呀,幹嘛咬自己的尾巴呢?”惠虛禪師笑著說:“你看它這樣多快樂呀,其實,要想要咬著自己的尾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呢,這個過程你看它有多快樂呀!人又何嚐不是呢,人也是需要生活在快樂中的。有快樂就有希望,如果一個人連一點希望都沒有的話,快樂怕是談不上了,恐怕他連快樂這個詞都不敢去想。正是因為有了希望,看透了人生,不論身處什麼環境,都會抱著那份希望勇敢堅強地活下去;正是因為有了希望,人才會在希望中找到快樂的方向呀。”

財主突然明白了什麼,原來快樂一直就在自己身邊,需要的是一雙發現快樂的慧眼和一顆慧心。

佛在心中

其實,一個人快樂與否取決於他的主觀意識和態度。從心理上的投射現象來看,人在觀察事物時並不是完全被動地接受外界的刺激,而是依著各人當時的心情和經驗加上情感色彩,再把它看成某種形態。有的人處於貧困艱難之中仍不改其樂,但有的人處於優裕的環境,卻憂鬱寡歡。從這些現象就可以看出客觀環境並不是決定歡樂與否的主要因素,個人的主觀意識與態度才是最重要的。

隻有悟透、握住、看開、放下,才能有快樂相伴。禪宗說過,你要是心情愉快,健康就會常在;你要是心境開朗,眼前就會一片明亮;你要是經常知足,就會感到幸福;你要是不計較名利,就會感到一切如意。禪宗是在引渡世人應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環境並不能決定我們是歡樂還是憂傷,而我們對環境的認識和態度卻能決定我們的情緒。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一些不如意,甚至是極其不幸的事情,對待這些事有兩種不同的態度:一種是麵對現實想辦法適應,從而得到快樂,另一種是讓憂鬱與悲哀毀滅自己。仔細觀察和分析一下快樂的人們,不難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善於接受並適應那些無法避免的困境,善於解脫,善於從苦中求樂。人要做情緒的主人,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因為善於適應才能找到快樂。歡樂並不是憑借自己主觀的幻想,而是要以客觀事實為依據,對客觀現象做全麵的了解,再修正自己不合理的認識,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