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近現代史時期漢民族的新發展(1)(1 / 2)

(第一節中國民主革命時期的漢民族)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貫穿中國曆史的是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從鴉片戰爭開始到1919年“五四”運動以前的中國近代史,是中國一步一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曆史,也是中國人民奮起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即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曆史。從“五四”運動開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中國現代史,是中國工人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革命的曆史,也是中國人民一步一步奪取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的偉大勝利,建立人民民主專政,即無產階級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曆史。

鴉片戰爭以後,在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社會的過程中,漢民族作為一個古老的封建製民族,也隨之逐步轉化為一個半殖民地民族。這雖然是漢民族的不幸,但卻是漢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變化。

在與中國淪為半殖民地過程同步興起的民主革命中,漢民族處於什麼樣的地位,又起著什麼樣的作用呢·正如曆史所表明的:自公元1644年清兵入關,滿族貴族征服了漢民族,統一全國後,漢民族建立的國家政權是被消滅了,但有著強烈民族意識的漢民族,雖然成了一個被統治民族,但因其人口眾多,經濟、文化先進,民族內聚性和向心性強,仍然是清朝統治下的主體民族。清初漢民族人民的抗清鬥爭雖然失敗了,但漢民族人民反對民族壓迫的火種卻保存下來了,反抗外來侵賂的鬥爭精神也繼承下來了。所以,鴉片戰爭作為中國曆史的一個轉折點,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雙重壓迫下,不僅使中國人民日益貧困化,同時也促進了他們的革命覺醒。在這裏,首當其衝的是構成中國國家人口主體的漢民族人民的生活每況愈下,一年不如一年。因此,最先覺悟,起來與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作不屈不撓的鬥爭,把中國人民的革命運動推進到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新時期的也就是漢民族。從此以後,漢民族人民高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旗,不管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還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統一多民族的中國,漢民族在革命中始終居於主導地位,起著主體作用。

在反對外國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中,鴉片戰爭一開始,漢民族人民在廣州三元裏就鮮明地舉起了“平英團”的旗幟,以落後的長矛和大刀,對先進的火炮和火槍,英勇抗擊英國侵略軍。在短短的3天時間裏,從三元裏一鄉發起,進而發展到l03個鄉,又發展到廣州郊區幾個縣,把英國侵略軍打得落花流水。其後雖然斷送在腐敗無能的清朝統治者手裏,但卻是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自發抵抗外國侵略鬥爭的第一聲,表明了漢民族人民在反帝鬥爭中的主導地位和主體作用。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漢民族人民為粉碎帝國主義強行瓜分中國的陰謀,為挽救民族危機,興起了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義和團”本稱“義和拳”,是具有反抗外族壓迫曆史特點的白蓮教的一個支派。朱元璋曾組織以自蓮教為核心的農民起義軍滅元建明。在清朝,白蓮教又進行了“反清複明”的革命活動。但是,鴉片戰爭以後,由於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特別是甲午戰爭後,中國麵臨被瓜分的危險,民族危機日益加深,整個中華民族與外國帝國主義侵略者之間的矛盾激化,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的時候,“義和團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把鬥爭的鋒芒集中指向了帝國主義。公元1900年,義和團運動從焚燒洋教堂,破壞鐵路和電線,發展到抗擊“八國聯軍”的武裝鬥爭,以暴風驟雨之勢橫掃北京、天津,波及大江南北,關裏關外。義和團運動最後雖然失敗於清朝反動政府的叛賣和帝國主義的血腥鎮壓,但卻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陰謀,“八國聯軍”的統帥瓦德西也不得不承認說:“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和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漢民族人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表現了其在反帝鬥爭是的主導地位和主體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爆發的“五四”運動,更足以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對帝國主義的姿態,拉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第一幕。當時,作為戰勝國的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竟要把戰敗國德國原來在中國山東的一切權利轉給日本。這種荒謬絕倫的規定,把中國人民近百年來蘊藏在心裏的對帝國主義的憤怒激發了出來,猶如火山爆發一樣,呼出了“外爭國權,內懲因賊”、“抵製日貨”、“拒絕和約簽字”的反港口號,火燒了趙家樓,迫使北洋軍閥政府撤銷了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三個賣國賊的職務,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漢民族人民從打先鋒的學生到主力軍的工人階級,都以自己高度的革命覺悟和勇敢的革命行動,為中國人民贏得了自鴉片戰爭以來反帝鬥爭的第一個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