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漢民族共同地域的特征(1)(1 / 3)

(第一節黃河和長江是漢民族的搖籃)

滾滾黃河,悠悠長江,從遠古時代開始,就哺育著漢民族的先民,而成為漢民族童年的兩個搖籃。

黃河,是中國的第二長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喇山北麓,曲折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九個省、自治區,成一巨大的“幾”字形,注入渤海,全長5464公裏,流域麵積約75萬平方公裏。黃河古稱“河”,《爾雅·釋水·河曲》即稱:“河出昆侖”。因父“河水最濁,號為一石水而六鬥泥”,所以《水經注·河水》雲;“河色黃者,眾川之流,盍濁之也”,“是黃河兼濁何之名矣。”宋代才被人們普遍稱之為“黃河”,簡稱“黃”。

黃河中、下遊的華北平原本來是一個大海灣,是由監河衝積而成。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雜誌》雲:“予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間,往往銜螺蚌殼及石子如鳥卵有,橫亙石壁如帶。此乃昔之海濱,今東距海已近千裏。所謂大陸者,皆濁泥所漫耳。堯鯀於羽山,舊說在東海中,今乃在平陸。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乾之類、悉是濁流。今至陝以西,水行地中,不減百餘尺,其泥歲東流,皆為大陸之土,此理必然。”正是滾滾黃河千百萬年以來造地運動的結果,給漢民族造就了一個童年的搖籃。

大量的考古發掘證明:漢民族發祥於黃河中遊,包括汾河、渭河、涇河、洛河、沁河等大支流在內的黃土河穀地帶。由於這些河穀的河坎高出洪水線,既可避免水害,又利於穴居。加之黃土疏鬆易碎,土壤肥沃,既適宜原始農耕,又為製造陶器提供了好原料。所以在黃河流域發掘出了一係列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主要有藍田人、南召人、大荔人、丁村人、許家窯人、峙峪人、河套人、新泰人等。又發掘出了磁山·裴李岡文化。與此同時,據曆史記載的傳說時代,漢民族的兩大主題:炎黃和東夷就活動在黃河中下遊,及至文明時代的到來,支源之一的戎狄就活動在黃河上中遊。中國最早的夏民族就發祥於河、洛流域,沿黃河邊從西向東發展;商民族則發祥於黃河下遊,自東向西發展;周民族也自西向東發展,縱橫於黃河中、下遊廣大地區。進入春秋戰國時代,黃河流域又成了民族溶合的大熔爐,鑄成了華夏民族的主體部分。西漢以來漢民族形成後,漢民族發展史上兩次規模宏大的民族大同化運動,又是以黃河流域為主要舞台開始的。《黃河頌》唱得好:

啊!黃河!

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五千年的古國文化,

從你這兒發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周圍扮演。

啊!黃河!

你是偉大堅強!

象一個飛人出現在亞洲平原上,

用你那英雄的體魄做成我們民族的屏障。

啊!黃河!

你一瀉萬丈,

治浩蕩蕩,

向南北兩岸伸出千萬條鐵的劈膀。

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

將要在你的保育下發揚滋長!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發源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的西南側的挖論河,婉蜒東南流,經青海、西藏、四川、雲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十個省、市、自治區,注入東誨,全長6300公裏,它有18條大的支流,串聯了4太湖泊,流域地區還包容了甘肅、貴州、陝西和浙江的部分地區,流域麵積達1808500平方公裏,占全國耕地麵積的1/4,居住著全國1/3的人口。長江古稱“江”,《尚書·禹貢》即稱:“江、漢朝宗於海。”後人們又因其長而稱之為“長江”、“大江”。另外,長江之各段又有別名,佑論河以下稱通天河;四川宜賓以上為金沙江,宜賓以下姑稱長江,但宜賓至湖北宜昌之間又慣稱川江;揚州以下稱揚子江。

在長江的滋潤和哺育之下,大江上下,與黃河流域一樣遍布了古人類活動的遺跡,其舊石器時代的文化甚至顯示出了比黃河流域更為久遠的曆史,列表如下:

長江流域黃河流域

含有人化石的僅有文化遺物的含有人化石的僅有文化遺物的

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鄂西南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