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說《皇甫人文》
張俊海先生幾次捎口信,並打電話要我和他見麵,說有重要事情相商。我和老張既是鄉黨,又是老熟人。多年來我們之間你來我往,友情與日俱增。他是武功建築業的成功人士,以雄厚的業績稱著於世,也以慷慨解囊辦教育、辦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而名噪鄉裏。近年又熱衷古玩收藏。因為我對民俗民間文化有著十分濃厚的興趣,我們之間的共同語言就更多了。他有要事,我就不得不撥冗見他。
記得那天中午他和我,還有他的助手賈科黨一起在他的七樓職工灶吃蘸水麵。殷紅而噴香的油潑辣子,金黃而黏稠的油蒜泥,加上鮮美可口的西紅柿韭菜湯汁,外帶又嫩又脆的水煮芹菜,把我們幾個吃得神采飛揚,連連稱道師傅高超的家鄉飯烹飪手藝。飯罷,老張沏了好茶,我們的話題由蘸水麵歸屬問題又扯到楊淩農科城的稱謂。一致的看法是,蘸水麵應是武功人的專利,楊淩農科城亦應稱為武功農科城,而且,現在的“淩”字應恢複成“陵”字。因為,無論從曆史的縱深程度,還是曆代的行政區域劃分沿革,還是地望民俗等等方麵,我們的觀點都能站得住腳。現狀固然難改,但隻要所有的有識之士堅持正確的意見並矢誌努力不輟,相信有朝一日,這個狀況是會改變的。
當曰下午我因公幹要飛往重慶,所以隻能起身揖別。不料這時,老張卻從寢室捧出一疊厚厚的書稿遞我,說這是皇甫人編寫的《皇甫人文》,要我看看。並囑我便時說些話,最好為之作個短序。對於這個臨時受命,我真感到卻之不恭。一則皇甫村是我的故鄉的名望之地;二則我自為武功一卒,理應為故裏盡力;三則我與老張的交情篤深,朋友之言,不可兒戲,我無論如何不可推托。
在往返於西安到重慶的路上,包括在渝入住的客棧裏,我都樂不可支地反複研讀這個冊子的初稿。說實在的,此稿雖然與範本的要求尚有距離,尤其是內容及語言文字的組合排列尚有距離,但其中所彌漫的人文精神讓我為之動容。這麼多的賢達關注操勞此事,這麼高齡的老者以十載春秋與寒暑為之編撰,這是我少見的現象。我強烈地意識到,這是皇甫祖祖輩輩的先賢們的積德和文化沉澱所致,是冥冥之中鄉村文化與先輩人脈的薪薪傳遞,是太平盛世中自然迸發出來的文化因子對後代精英們的使然。
讀此書稿,我的第一印象或者叫做最深的感受,便是它的史學價值。一個地方的人文曆史久遠與否,深厚與否,既與地上地下的文物遺存的多寡與所屬年代有關,也與這個地方的曆史人物的多少及知名度的大小密不可分,還與這個地方的民俗民間文化的表現特征有直接關聯。皇甫村是武功縣的名村,我曾數次實地考察,看地形地貌,看塚疙瘩,看碑文,看石刻留存,看鑼鼓表演,也看相關的文字資料。我感到,皇甫村值得研究的東西是多方麵、深層次的。別的不談,單就現存的幾通古碑而言,就可以寫出一係列的專題論文來。因為,碑文中記錄了當時政治社會形態、道德倫理、民生民俗、官爵稱謂,還有不同形體的書法藝術。我讀“張氏五代授封碑文”時,最受益的就是“忠以立身,仁以撫眾,智以察微,防奸禦悔,機無暇時”這幾句。這反映的是古人的大聰明大智慧。令人仰慕,令人敬佩。把一個村子研究透了,也就把當時的社會研究透了。還有,我們麵對《皇甫人文》所提供的資料,又可以從社會學、經濟學、民俗學、倫理學、金石學、語言學、音韻學等諸多方麵切入,進行專業性研究。我相信,這本冊子付印後,不但皇甫人珍愛,文科院校的師生、社會科學研究機構都會產生濃厚的興趣。當年,費孝通教授就是因為解剖了一個“江村”,才有了《江村紀事》,才奠定了他社會學學者的基礎。我還堅信,這個冊子會有長久的生命力。倘若再過若神將會更加珍貴。
《皇甫人文》除史學價值外,還有一種昭示和教育子孫後代的作用。“江山代有人才出”。皇甫村的人脈旺盛。就當下而言,吳濤、張俊海先生就是我所熟悉的出眾人物。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會有新一代的才俊出現。這個冊子也像一部教科書,會教育和熏陶皇甫未來的莘莘學子。後來者從冊子中讀到自己的家族史、人物史,讀到一種屬於自己的文化,就會產生一種對先祖、對故土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也會激發他們學習先輩,秉承祖德,發奮努力並超越先輩的宏圖大誌。從這個角度講,這個冊子也會成為皇甫村不同姓氏的共同的傳家寶。
此外,《皇甫人文》還告訴人們,大凡一個村莊重視不重視文化,除了政府和基層幹部的努力之外,還在於這個村中“長者”與“學者”是否對村上的文化公益事業熱衷,願意做無私的奉獻。我很尊重皇甫村上參與編輯此書的“長者”和“學者”。他們來自不同的姓氏,但為了共同的榮耀,也為了下一代負責,擔當了這個重任,付出了艱辛的精神勞動。我想,皇甫人一定不會忘卻他們,曆史也一定不會忘卻他們。
(陝西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