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古代傳聞(2)(1 / 3)

三塚建於什麼朝代?裏麵埋的什麼?誰也說不清。按照“唐塔漢塚朱打圈”的說法推測,三塚建於漢朝的可能性很大。三塚是無名塚,這是一般人的普遍說法。但也有人認為,我們的祖先花那麼大功夫修建無名塚不可思議!裏麵肯定埋的大人物,而且有寶!

總之,三塚的說法種種,確實有趣。

雄偉高大的三塚

皇甫村名四種說法

皇甫村的村名究竟是咋樣來的,有無沿革,至今連武功縣縣誌上也查無實據。這實在是個謎。

有關謎底的說法有四:

一,認為最早來這裏定居的各姓中,複姓“皇甫”人多勢眾,他們便以本姓為村子定名。

二,皇甫村所在的北莽山這塊地方,曾是某朝皇家苗圃。圃去口則為甫,故名皇甫。

三,從明朝朱元璋洪武皇帝在位時,西張村先後有五代列祖在朝為官,四川昭信校尉張武係第五代。正因為如此,我們家鄉偏得皇恩,故名皇甫村。甫是哺的同音字,取哺育之意。

四,皇者皇帝,天下第一人也;甫有來到的意思,即最早和第一個來到這兒定居人們的村子。這種解釋和第一種說法其實是貫通的。四種說法何者準確均無法考證,但偏重於第一種說法的人居多。

五村六院及其宗脈

最早從山西大槐樹來皇甫村定居的有皇甫、魏、梁、陳、田、劉、孟等多姓人家,後來又有吳、王、張三個大姓。由於種種原因,皇甫村現存的隻有吳、王、張和魏、梁五姓人家,其中因婚姻關係,還有極少數史、米、穀等姓散居各村。

吳、王、張三個大姓人家,以羅盤上的東西南北中定位,形成了延續至今的村落格局。吳姓居東,稱為東堡子或吳家;張姓在北,稱北堡子或後堡子亦稱後張村;王姓分居在西南中三個方位上,分別稱為西堡子、南堡子和中堡子。中堡子村南有一澇池,故也稱中堡子為澇池岸村,這就是所謂的五村。五村中的北堡子又分東西二張家,每個堡子以城門為標誌,城牆圍成六個院子,五村六院就是這樣來的。大約在120年前左右,吳姓中的老六從堡子遷居村子的東南角,這就是六家莊。

吳姓人家共分六個族係,這就是三吳家、六吳家、興吳家、染坊家、鋪子家和建益家。另外,吳姓中還有兩個族係,一個是外甥住在舅家門上,一個是田姓某員外的家人立了戶。吳門人六個族係的祖墳先在青口嶺,後在村東北的柏樹墳。張姓人的祖墳在遠離村子東南方向的馬馬羊墳。東西張家和興平官道村張姓宗族關係較近,祖先的牌塋被官道村人拿走了。南中二堡是同姓同宗王,至今還延續著同宗不能通婚的習俗,其祖墳分別在村東和方畛地。中堡子澇池東岸上原來建了一座祠堂,是這兩個村子王姓專門用來祭祖的地方。

關於吳氏,源遠流長,始於姬姓,為黃帝二十六世孫、陝西岐山的周部族首領古公亶父,有太伯、虞仲、季曆三子。他生活在商帶晚期,見當時朝政腐敗而暴虐,有誌滅商,說:“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昌是季曆之子,“在繈褓之中,聖瑞見矣!”(見《論衡》)太伯領悟到父親的用意,於是和二弟虞仲以“衡山采藥”之名,托辭出走,隱於吳山(今陝西寶雞境內),接連避讓。最後定居在江南荊蠻之地的梅裏(今江蘇無錫的梅村鎮)。這就是世所稱道的太伯“三讓天下”。

太伯將周室禮儀和中原的文化技術慨然相授,使中原文化和荊蠻文化得以率先交融。數年之間,人民殷富。他帶領百姓築“太伯城”,鑿“太伯瀆”,並建“勾吳”古國。《史記·吳太伯世家》說:“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勾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立為吳太伯。”從此世有吳姓。太伯的“三讓”精神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讚美。在《論語》中,孔子說:“太伯,其可謂至德也己矣!三以天不讓,民無得而稱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