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現代人物與軼事(2)(1 / 3)

三十年來他們繼承發揚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在農村改革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王智敏、梁補宗、何戰通曾擔任過自然村黨支部書記,帶領廣大群眾共同勞動致富奔小康。王智敏發揮專長辦起衛生室,為鄉親們衛生保健服務。王智甲、張春虎利用廚師技藝,服務於建築企業之中。吳巨程自學會計專業知識,取得了會計師職稱,多次主動放棄招幹機會,前往省城打工,曾就職於武功城鄉建安總公司、陝西華達建築工程有限公司等企業,從事辦公室及財務工作。

如今他們都已年過半百,頭發花白、家有兒孫、生活負擔沉重、體質較差,民政部門曾組織他們去臨潼進行職業病及輻射檢查,國家準備出台相關生活補助政策,體現了黨和政府對退伍軍人的關懷,使他們深受感動,表示今後要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把人民解放軍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發揚光大,代代相傳,為把皇甫村早日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而努力奮鬥。(吳巨程供稿)

樂於奉獻的農民企業家

看到這個題目’人們很自然地把它與張俊海的名字聯係在一起。張俊海,1948年出生於皇甫後張村。小時候,由於家境貧寒,他隻讀過幾年小學。作為同輩們的老大,就這樣過早地分擔起了家務勞動的重擔,承受著生活的磨練。

1986年春季,擔任河道鄉建築隊隊長的張俊海,帶著不足百名職工、固定資產僅有四萬元的建築隊闖入西安市場,硬是經過了一備摸爬滾打,才艱難地站住了腳,再到起步、發展、壯大。直至今天,他的建築隊已發展成為具有兩千多名職工,固定資產約五千萬元,年產值3.5億元,八個分公司可以同時施工的集團化大公司——陝西華達建築工程有限公司。1995年鹹陽市授予他“鄉鎮企業家”、1998年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陝西省勞動模範”等光榮稱號,他的總公司也被評為國家壹級企業。

張俊海曾經說過:“我辦企業得益於黨的好政策,得益於人民的支持。我富了,絕忘不了國家,忘不了鄉親們。”

張俊海這樣說了,也這樣做了。多年來,他先後救濟過三十多戶家庭有困難的鄉黨,資金累計達三四萬元之多;他資助過皇甫多名麵臨輟學的孩子重返學校;1991年他為河道中學捐款5萬元,用於教學樓建設;1994年普九,在他的帶動下,公司鄉黨又為皇甫小學修建教學樓捐款50萬元;同年還為東西馬小學各捐款5000元;2001年教師節前夕,為了獎勵先進教師,再次為河道中學和皇甫小學共捐款4000元,救助貧困學生款3000元;1992年社路鋪柏油,他捐款5000元,更換低壓線路捐款3000元;1993年鄉政府修建商業街,他墊資10萬元;1995年,他投資15萬元為後張村打了一眼機井;2002年,後張村硬化道路,他又投資20多萬元,為徹底改變村容村貌做出了貢獻;就是這一年,他還為皇甫小學危房改造捐款12萬元。近幾年來,我省部分地方遭災,張俊海同誌都能慷慨解囊,及時為災區送錢送物,幫助災區人民生產自救,重建家園,他還多次請西安多家秦劇團的著名演員為皇甫群眾演出,既活躍了農村文化生活,又促進了家鄉經濟的發展。

2006年,他又和張誌勝等人,捐資數十萬元,修建了“張氏宗祠”和“明樂園”,既有效地保護了文化遺產,又為家鄉新農村建設錦上添花。

對於皇甫人民來說,一個張俊海資助過許多人,也捐助過不少單位,帶富了不少家庭,培養了數以百計的專門建築人才,實在是功不可沒!人們讚揚他、尊敬他,並默默地祝願他的事業興旺發達!

後張村在變化

“後張村出了個張俊海,村容村貌也變了”。這是人們拉家常時的口頭禪。

後張村的變化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張俊海投資15萬元,打了一眼機井,解決了人畜飲水和部分農田的灌溉問題,這是其一。其二,跟張俊海進城搞基建的人多了,他們大都掙了錢,蓋起了新樓房,居住條件發生了較大變化。其三,2002年春季,張俊海與村民合資硬化了全村的道路。寬敞平展的水泥路麵,既方便了群眾的生產生活,也促進了該村經濟的發展。第四,隨著基礎設施和物質條件的變化,後張村人的思想觀念和精神麵貌也開始發生變化。

後張村人把道路硬化作為一期工程,它的二期工程更加宏偉:道路兩邊統一修排水溝,全部栽植冬青樹,各戶門前按規劃一律栽成柿子樹,做到整齊化一;設法解決土地問題,恢複張氏家族墓碑群,修建宗祠;另在村子東頭的公路旁邊,為村子再建一處休閑廣場,即“明樂園”,讓村民徹底告別傳統的生活習俗,邁向現代文明,後兩項工程由張俊海和張自勝等人出資,現己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