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現代人物與軼事(4)(1 / 3)

“皇甫咬子”的稱呼,把兩個村子的關係比喻得恰到好處,上麵又介紹了咬子村的一些有關情況。我們衷心希望兩個村子的群眾能夠攜手共進,為構建和諧美好的新皇西而努力奮鬥!

藝術之家

吳遠光,1952年7月出生於皇甫村六家,大專文化程度,曾任西馬小學副校長及縣文化館副館長等職。

由於勤學苦練,在書法繪畫方麵已經有了相當高的造詣,尤其是他的書法風格獨特,自成一家,其作品多次見諸報端,也被陝西省書畫院吸收為正式會員,並任該院鹹陽分院副院長。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一雙兒女已先後考入西安美術學院就讀,

其子已畢業留學日本。這正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他的藝術細胞遺傳給了子女,子女成器定有期。

遠光的弟弟吳廣封和媳婦,從他父親手中接過來爺爺傳下來的紙雜活手藝,在附近都小有名氣。雖然他所做的紙活,都祭祀亡人之用,但其手工的精細,顏色搭配之恰當,品種之齊全,都是同行們無法比擬的。

他家所做紙活的品種有:大小鬥、花圈、亭子、斤蠟、花籃、搖錢樹、聚寶盆、罐罐紙、金山銀山和獻飯,以及近幾年興起的高樓洋房,小汽車和沙發、水壺、拐棍、煙袋等,幾乎是應有盡有。

有時活多了,實在忙不過來,不是給前來訂活的人回話道歉,就是請臨時工幫忙,就連九旬的父親,關鍵時也得挽袖上陣。

喜看新秀在成長

皇甫在外工作的諸多學子中,一批年富力強的中青年正在茁壯成長,已經成為科技或建設事業的中堅力量,這不僅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也是我們皇甫人民的驕傲。

這裏搜集到的幾位,隻是他們中間的一部分。

魏葆春,男,1960年出生於吳家,1979年考入清華大學就讀,黨員。

現任中國航天六院一六五所機電所所長,兼中國管理科學院學術委員會特約研究員、中國電熱設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研究員、高級工程師。

先後獲得的專利有:

“自動虹吸管”實用新型專利:

“實用衛生煙嘴”新型專利;

“節水衛生龍頭”新型專利;

“太陽高度自動跟蹤器”發明專利。

主持設計過數台填補國內空白的電爐項目,如:大型鋁材熱處理場、軍工用轉筒場、大炮炮管熱處理爐等。

梁友戰,男,1961年4月出生於吳家村,1979年考入北京航空學院自動控製係學習,1983年畢業後被分配到中國航空工業部六一八研究所,從事我國機載慣性導航係統的研究工作。

技術職稱:研究員。

現任慣性導航研究部主任設計師。

主要科研成果有:我國第一代、第二代慣性導航產品研製成功並應用於我國最新型戰機上;親自帶領一支技術隊伍,已經攻克了我國平台式慣性導航技術領域的多項技術難關,填補了國內多項空白,並多次受到國家獎勵。

魏鵬義,男,1965年出生於皇西村,1987年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鑄造專業,現在北京航空集團公司工作,研究員。

1991年去德國留學兩年,後又於九四、九八年兩次去俄羅斯學習深造,先後多次從事過國家科技項目研究,曾獲國家教委科技成果一等獎,航空係統科技進步一二等獎。現在正從事飛機耐高溫部分的葉片材料研究工作。

王廣建,男,1965年10月出生於皇南村,1988年畢業於石彖莊鐵道兵學院橋梁專業。現任鐵二十局建設部長兼四處副處長等職,高級工程師。

工作期間,多次參與過國家數條鐵路新線及寶天鐵路複線工程。黃浦江上最大的斜拉橋上凝聚著他的心血和汗水,由於成績顯著而多次獲獎。

王願昌,男,1965年3月出生於皇甫村中堡子,1989年畢業於北京林業大學,一直在黃河水利委員會西峰水保管理局工作,主要從事水保研究工作。期間曾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論文二十餘篇,多次獲國家省部級獎勵,其中沙棘遺傳改良係統研究,分別獲林業部和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5年7月調國家水利部工作,並任水保處副處長兼總工程師。

吳建鵬,男,1961年9月出生於皇甫村吳家。1984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被分配到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第十二研究所,主要從事金屬材料檢測和研究工作。工作期間,曾多次發表過學術論文,參與過多項課題的研究工作,其中“振動時效消除殘餘應力的研究”獲陝西省1998年科技進步一等獎、船舶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三等獎。

吳學剛,1961年臘月出生於皇甫村吳家,1984年7月從西安醫科大學畢業後,一直在西安電力中心醫院外科工作,現任該院副院長-

吳從事醫療工作以後,一直以該村吳向東為榜樣,對病人極端熱忱,對工作認真負責,對技術精益求精,受到社會輿論好評。

2006年2月間,他先後為兩名患者進行了腫瘤切除術,其中一名屬腹部實質性腫瘤,重量達23.5公斤,另一名屬腸係膜實質性、惡性間質細胞腫瘤,難度和風險很大。兩例手術經陝西電視台和《華商報》多家媒體報道後,在係統內引起了轟動。

張引國,四川大學畢業後,先後在中國科學院、西安醫科大學等單位工作,現任天津武警醫學院病理研究室主任職務,博士後學位。由於他工作認真,學習刻苦,進步很快,是該院的業務骨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