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踅”即“折足”,是個會意字,在關中方言中是“轉來轉去”的意思。因為踅麵從和麵、攤餅到下麵、撈麵甚至放調料的每一個程序,都有“踅”的動作在裏邊,因而得名。

踅麵相傳是由淮陰侯韓信所創,到現在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可稱得上是“中國最古老的方便麵”。

漢朝初年,魏王豹謀反,韓信奉命出兵平叛,準備在洽川的夏陽渡軍。假如埋鍋造飯,敵兵就會從煙火的大小、多少判斷兵力的強弱,是兵家大忌。為解決士兵的吃飯問題,韓信讓廚師以當地盛產的蕎麥為原料,烙成大餅,發給士兵,吃時用開水一泡即可,十分快捷方便,為取得戰爭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445.豆腐是誰發明的

在淮南民間,有一句歇後語“劉安做豆腐——因錯而成”,說的就是劉安發明豆腐的故事。

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公元前164年被封為淮南王,建都於安徽壽春。劉安組織、編著了《淮南子》一書,對漢初的社會政治思想和科技實踐做了詳細的總結記錄。

除了組織編書,劉安還喜歡煉長生不老丹藥。他門下食客數千人,以蘇非、李尚等八位最有學問,被稱為“八公”。他們常在肥陵山上幫劉安煉丹,是劉安煉丹的得力助手。

古時候煉丹有點類似於現在的化學實驗,做實驗難免出錯。有一天煉丹時,不知誰無意間將鹵水滴到了豆汁裏,於是煉丹煉出了豆腐。

劉安與“八公”最終沒有煉成長生不老丹,卻因發明了豆腐而流芳百世,連那座肥陵山也被改名叫“八公山”。

446.古代的牙膏是用什麼製成的

南梁劉峻所著《類苑》中有首《西嶽華山峰碑載口齒烏髭歌》,歌謂:“豬牙皂角及生薑,西國開麻蜀地黃。木律早蓮槐角子,細辛荷葉要相當。青鹽等分同燒煆,研熬將來使更良。揩齒牢牙髭鬢黑,誰知世上有仙方。”這一配方用皂角、荷葉、青鹽等各種藥物研熬而成,對牙齒有增白留香、消炎鎮痛作用,還兼有烏發美容的功效,可以說是我國乃至世界最早的藥物牙膏。詩中說的這種“牙膏”的使用方式是“揩齒”,就是用手指抹些“牙膏”揩牙,以達到潔牙的目的。

447.古人如何滌油去腥

宋代以前,人們洗臉、淨手的時候,使用的是“澡豆”。唐人孫思邈《千金方》有多個用於“洗手麵”的澡豆配方。澡豆的製作極為講究,除了豆末之外,還要用到豬胰、皂角等東西,以增強去油除垢的效力。

從魏晉到唐代,澡豆像擦臉油、護手膏、熏衣香等美容品一樣,是貴族士大夫階層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

在《紅樓夢》中有一細節:賈府女眷賞桂花吃螃蟹,鳳姐“又命小丫頭們去取菊花葉兒、桂花蕊熏的綠豆麵子來,預備洗手”。“菊花葉兒、桂花蕊熏的綠豆麵子”,實際是古代澡豆的一種延續。把綠豆麵與桂花蕊等天然香料密封在一起,讓綠豆麵染上桂花香氣,就成了上好的去除手上腥氣的清潔用品。

劉若愚在《明宮史》記載明代宮廷內的螃蟹宴:“(八月)始造新酒,蟹始肥。凡宮眷內臣吃蟹,活洗淨……食畢,飲蘇葉湯,用蘇葉等件洗手,為盛會也。”這裏則是以一種叫蘇葉的植物葉子來洗手。

448.說大話為什麼叫吹牛

吹牛現在有誇口、說大話等意思,可它最早指的卻是一種西北人的渡河工具。

史學家顧頡剛先生曾在《史林雜識·吹牛·拍馬》一文中作過考證:“吹牛”一詞最早是西北方言,源於陝甘寧和內蒙古一帶。西北河流湍急,難以行舟,本地人遂就地取材,用若幹牛皮或羊皮袋吹成氣囊,做成皮筏子,紮好口後連接成筏,作為渡河的工具。牛皮筏子相連,可以承載數千斤的重物過河,因為每次使用都要往裏吹氣,故名“吹牛”。據說,元世祖忽必烈率軍到達金沙江西岸時,命令將士殺死牛羊,“令革囊以濟”,渡江進入麗江地區,並大敗大理守軍。現在昆明著名的大觀樓長聯中提到的“元跨革囊”,指的就是這個典故。

關於吹牛,還有一種有趣的說法,認為它與遊牧民族的生活有關。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最看重的財產就是牛馬。因此,人們聚在一起時總喜歡談論自己的牛馬數量,難免有誇大的成分。日久天長,“吹牛”之說流傳開來,就有了說大話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