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殿的書房內,秦琬和裴熙分別坐在書桌的兩側,默然無語。
裴熙來的路上,心中積攢了一肚子的話要說,可當他看見秦琬的那一刻,就發現自己什麼都不必說了。
因為秦琬主意已定。
不知為何,裴熙忽然有股說不出的落寞。
秦琬雖然推崇個人的智慧,但更看重群體的力量,但凡家國大事,她總要與重臣商討一二,聽聽大家的看法,才會做出最終的決定。
裴熙認識她這麼多年,秦琬在攸關天下的大事上,隻有兩次一意孤行。
一次是她想奪取權力,登基為帝;
一次就是現在。
“為什麼?”
不知過了多久,裴熙才問。
為什麼忽然做下這樣的決定?
聽見他這一問題,秦琬心中高懸的大石終於落下,她沒有再猶豫,很平靜地對裴熙說:“我忽然想明白了,控製,永遠不是真正的強大。”
她知道,裴熙能懂。
裴熙當然明白被人打壓,永遠不得出頭的感覺。但他明白,秦琬做事一向思慮深遠,尤其是這件事。所以他非但沒有點頭,臉色反倒難看了起來:“你可知道,科舉乃是本朝國策!”
也是皇族用來對抗世家的最好策略。
這一句話,他沒有說。
秦琬的神色漸漸輕鬆了下來,與裴熙形成鮮明的對比。
她很高興,非常高興。
裴熙果然還是像從前那樣了解她,一眼就看穿了她的用意,一心一意為她著想。所以,她帶了幾分輕鬆地說:“我聽坊間有傳言,稱,‘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風氣如此,又有什麼辦法。”裴熙冷冷道,“人人都想做官,青雲大道卻少之又少。打仗是一條不錯,卻不是誰都有命掙得軍功,凱旋歸來,還不缺胳膊斷腿的。更多是埋骨沙場,傷殘歸鄉。與之相比,科舉隻要********讀書就行,哪怕艱難,到底是條看得見前途,也比較安穩的路。”
他的話非常不客氣,確是實情。
在大夏,平民百姓、地主階級們想要改變真正自己甚至家族的命運,隻有做官。偏偏做官的途徑太少,大夏好歹還開了科舉,勉強算是開辟了一條路。要是在前朝,世家壟斷一切,出身定輸贏,完全沒有別的路可以走。
秦氏皇族開科舉的本意,當然不是純粹的為國為民,而是為了拉攏寒庶,對付世家。
科舉考得科目,之所以以文為主,也是有講究的——都說窮文富武,從小打熬筋骨的武者,別的不說,光是飯食,一天就少不了滿當當的六大碗栗米飯,還有各種肉食與醬料。這種消耗,豈是那等家中隻有百餘畝地,光靠收租過日子的小地主之家能夠撐得起的?不像讀書人,哪怕頓頓清粥小菜呢,頂多也是餓得慌,身體差一點,腦子不差就行了啊!
事實上,能夠供養的起武者的家庭,在地方上就屬於非常富庶的那一類了。這些家族往往又與世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秦氏皇族並不放心他們,寧願一直用跟著自己打天下的勳貴之後,也不打樂意用那些人。
大概是因為開國皇帝得位不正的原因,前朝除了徐然熱衷開疆拓土,揚威四境外,他的繼承人一個比一個喜歡內鬥,精力全都放在了穩定國內局勢上。
如此循環,便導致世家一日比一日勢大,文風一日比一日昌盛,武人也一天比一天沒落,就連審美觀都受了很大的影響,從“純男人真漢子”變成了“麵若敷粉好兒郎”。
前朝好歹也有數百年的國運,幾百年的風俗習慣,不是說改就能改的。再說了,統治者也喜歡看到這種情況啊!
良民就應該安安分分地待在家裏,整天讀書寫字,最後變成手無縛雞之力,整天琢磨著怎麼做官的書呆子;而不是每天習武,強身健體,有事沒事就佩劍出巡,遊曆天下,見識廣博,有自己思想的精英。
年輕人都是很熱血的,萬一雲遊天下的時候,看到某某地方豪強不法,憤而殺之。一旦處理不好,就可能鬧出大亂子。
先秦、西漢時,這種例子已經有過無數了。
天下豪傑愈多,於皇室的統治就愈不利,世家對百姓的剝削也會很不順。所以接連兩朝,當權者都把百姓往前一個方向引,導致天下重文輕武之風愈演愈烈。
這也很好解釋,一個書呆子,刀刃加身,死也就死了,鬧不出什麼亂子;換做一個英雄豪傑,想對付他?指不定誰殺誰呢!
秦琬之前並不覺得這樣的風氣有什麼不對,她的父親就是純粹的文人,在她心中千好萬好。但她也明白,如果縱容這種風氣繼續下去,會有什麼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