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全興燒坊傳承的悠遠與綿長……(2)(1 / 3)

我們所說的水井坊遺址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中,至今尚在使用的“活體文物”,就指的是這裏。每每駐足窖池旁,從池子裏飄出來的窖香便不自覺地進入體內,通體聞香。舒服之極,久久不願離開。一旁的水井坊遺址專家告訴我,窖池裏的那些窖泥,都透出一股“老湯”(即成都火鍋裏一種不可缺少的底湯)的濃香。就是已經作為文物久久沒有使用的窖池,也是如此。那些已經微微泛黃的窖泥,也吐露出無盡的芳香。這種神奇的現象真是少見。

據悉,從這十幾個窖池裏“釀”出的酒,是絕對的濃香撲鼻,香飄千裏。

$一部“水譜”孕育出風骨無限

全興燒坊釀造的佳釀,一直為人們所追捧。不少成都居民看見酒坊的挑夫每天都從府河和幾裏路以外的薛濤井挑水回來釀酒。酒坊所在地水井街慢慢飄散出醇厚濃鬱的酒香。據說當時成都有名的餐館如華興街頤之時、總府街明湖春,以及陝西街不醉不歸小酒家等所備的白酒,都是全興大曲。

全興燒坊為何受到如此熱烈的追捧呢?這裏不得不提到全興燒坊獨特的釀製和成功的勾兌絕技——“五字訣”。這五字分別是:“窖、火、水、曲、人”。具體解讀如下:“窖”為釀酒之根本;“火”指釀造發酵掌握的火候;“水”即水源潔淨,水質甘甜;“人”意為按技藝高下分掌各段工藝的釀酒師傅。

前文談到,作為水井坊遺址的活體文物,窖池的地位可謂舉足輕重。這也是“五字訣”中為何將“窖”排在第一的原因所在。

“五字訣”中僅次於“窖”的便是“火”。“摸溫添水須看時,盛夏烤酒當夜深”已經成為水井坊燒坊的又一秘訣,即夏季應嚴格入窖溫度,並且耗水量要大,發酵期越長用水則應越多,否則就會遭致酸高倒窖,難以進入釀酒階段。

水對酒的重要自不必言。佳釀必有美泉。釀酒離不開水,且對水質要求極高,故有“酒乃水之血液”之說。全興燒坊曾專設有“水譜”。譜首為一個“淨”字總括——非特定地勢、特定條件的井水絕不使用。且對水井管理極為嚴格,井水隻準用於釀酒,以保證水質和酒質。很長一段時間內,關鍵程序的“特定用水”幾乎都取自於薛濤井,以保證“酒品”。此外,全興燒坊還將釀酒的用水分為五類,即晾水、黃水、冷卻水、底鍋水和加漿水。其中尤以黃水和冷卻水最為關鍵,黃水要求做到滴盡舀幹另蒸,冷卻水則要求必須澄清透明。

就水井坊而言,這裏緊臨碼頭,足夠的用水自不必說,更為重要的在於,我們可以從這裏的街名窺見其水質的優良——水井街、金泉街,兩街名都與“水”和“泉”相關。這裏流傳著一個十分動聽的傳說,相傳金泉街上有一眼年代久遠的古井,井水格外清冽,遂取“清泉珍貴如金”之義而取其名。就像錦江對麵的薛濤井,因明代仿製薛濤箋時取用其水而得名一樣,其後以其水製箋烹茶號稱雙絕。因此一直稱為“官井”被官僚士紳“禦用”,直到清朝開啟,官府方不再控製該井。據說每年“秋試”時,主考官及朝廷官員們特地在此取水烹茶,清香撲鼻,沁人心脾,考生們亦用此井水磨墨潤筆,以求吉利。所以慢慢地薛濤井又名“玉女津”,左是水碼頭,右是水池塘。陶澍《蜀

日記》載,清道光年間,薛濤井“井水芳冽,惟節署(即總督署)得用之,每日汲取十餘斛”。尤見水質之優之美。

據四川博物館謝丹和江章心撰文稱,薛濤井與薛濤並無多大關係,但人文豐潤的成都府的百姓寧願信其有,其後的文人也多來此憑吊薛濤以及與友人宴別餞行。沒想到這一習俗被初來乍到的“王氏客商”所利用,就這樣,他們在大佛旁的水井街製造出了“薛濤酒”,據說這便是今天全興大曲的第一代產品。當然,在那個時代不可能有什麼商標注冊之說。

就是那口擬人化了的故事連連的薛濤井,早在“宋代時就曾為當時遠近聞名的美酒錦江春提供優質水源”,這樣的傳承也直接給幾百年後的“福昇全”燒坊首代釀酒師以極大的啟迪。文化的脈絡往往是藕斷絲連,相得益彰的,“薛濤井”不會孤獨地出現,而“水井坊”自然也不會孤芳自賞。由是,我們一度便看到一些感人的神聖儀式,為了報答薛濤井在老號初期的開創之功,每遇重大節日,全興成燒坊會不辭辛勞,遠從東門汲水特製上等佳釀,以“薛濤井”的名目出售,並特意打出老號“福昇全”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