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球道知識的準備(1 / 3)

球道是球員進行投球活動的物質基礎,球道與球的相互作用是決定擊瓶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球員在投球前必須對球道的區域劃分、球道可能存在的各種狀態、不同球道和同一球道不同區域的特點、影響投球效果的各種球道因素等問題有較為全麵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數,以避免投球的盲目性,正確發揮技術,提高投球的全中率和補中的成功率。

球道可劃分助跑道、上球道、中球道和瓶台為4個部分,以下我們分別對各部分球道的特點以及投球時注意的問題進行簡要的介紹。

(一)助跑道

助跑道是從球道底線到犯規線之間的區域。研究助跑道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1.助跑前的站位

助跑前的站位由兩個因素決定,一是縱向與犯規線之間的距離;二是橫向球員左腳內側所在助跑道的木板數。這兩個距離應該牢記,以便保證投球助跑距離的準確性,助跑路線的直線性和人、球、目標三者之間位置關係的正確性。

助跑起點與犯規線之間的距離,通過走步式測量法取得。

測量前的起點應與犯規線相距約7厘米。測量四步助跑的距離時,從起點往底線走四步半,然後向後轉體,麵對犯規線,此時站立的位置就是四步助跑的起點位置。然後,通過助跑投球對助跑的距離和起點加以調整。三步助跑和五步助跑的起點位置可用同樣的方法進行確定。

助跑的縱向距離確定之後,助跑起點在助跑道上的橫向距離(即右手球員左腳內側所在的木板數),取決於作為瞄準點的目標箭頭所在的木板數與球員個人所需木板數之和。個人所需木板數,如前所述,是助跑過程中球體縱向中心線到左腳內側的距離範圍內所包括的木板數量。

2.助跑前球員與犯規線和目標箭頭的位置關係投直線時,球員助跑前持球站立,雙腳腳尖應指向投球目標,身體與犯規線保持平行狀態。然後直線助跑到犯規線前,把球投到某塊木板上,使球順著該木板徑直滾下。

投斜線球和曲線球時,身體有時需要與犯規線成一定的角度,但這時要想像身體的前麵有一條與身體平行的犯規線,使助跑的路線與這條想像中的犯規線垂直,以保證助跑路線的直線性。球投出後球路與球道成一定角度進入球道再轉向瓶袋。

3.助跑道上的助跑路線

無論是投直線球、斜線球還是投曲線球,投球助跑的路線都應該是直線的,這條直線性的助跑路線可以是與助跑道縱軸平行的,也可以是與助跑道縱軸成一定角度的,但投球時必須保證助跑的直線性。出現或左或右的偏差必須查明原因,加以糾正或設法補償。

4.助跑路線的偏離方向和偏離的木板數

如果球員向目標助跑不成直線,應弄清楚偏離的方向和偏離的木板數。弄清以後,或糾正偏離走成直線,或把偏離結合到投球時所站立的位置之內加以糾正。

5.測算偏離木板數的方法

球員與助跑道縱軸平行直線助跑時,如左腳內側站在助跑起點的第17木板的左側邊線上,向二號目標箭頭助跑,以二號目標箭頭為目標進行投球。投球後如果左腳內側仍在第17塊木板的左側邊線上,說明步型沒有偏離。如果有偏離,即可得出偏離的方向和木板數。當球員與助跑道縱軸成一定角度直線助跑時,可預先劃出助跑的直線,然後通過反複試投確定助跑偏離的方向和偏離的木板數。

(二)上球道

上球道是指球道從犯規線到目標箭頭之間的區域,又稱為球道頭。研究分析上球道從以下4個方麵入手:

1.瞄準

一條直線上兩個不同距離的目標,近距離的目標比遠距離的目標容易瞄準。上球道的10個引導標點和7個目標箭頭及任何一塊木板都可做為瞄準的參考點。投球時瞄準應在上球道開始,也在上球道結束。投球的瞄準與射擊的瞄準很相似,落球點1塊木板之差,球行進到目標瓶時球路軌跡就會有大於1塊木板的誤差。

2.落球距離

落球距離是指球從出手到觸及球道的這段距離。一般近者為30.5~45.7厘米,遠者到1.5~1.8米。落球距離的遠近,視球道的特點和投球路線的要求而定。落距的大小,決定著球在球道上的滑溜距離;滑溜距離的大小,決定著球路成鉤遲早。應根據球道布油的特點,反複試投,根據球路軌跡線的要求,找出最佳的落球距離。

3.滑溜

球脫手後,首先在上球道上滑溜前進,這是由於上球道麵的上油處理,使球道的摩擦力減小造成的。上球道布油的情況,決定著球體的滑溜狀態。

如果滑溜距離不夠長,球的旋轉滾動將提前,球路的彎轉也將提前,造成球路的超位;反之,將造成球路的低位,使球難以進入瓶袋。球員必須通過改變投球角度、球的硬度、速度、落球距離等對球路進行調整。

4.犯規線角

投球時球的運行路線與犯規線所構成的角,叫犯規線角,或叫投球角。犯規線角有3種情況,一是等於90度,成直角;二是大於90度,成開角;三是小於90度,成閉角。犯規線角的大小,取決於投球時的落球點和目標箭頭兩點之間的連線與犯規線的位置關係。投球時使用何種犯規線角取決於球道和球路的特點。當球路難以形成曲線,鉤形不足時,應采用閉角;反之應采用開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