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祠位於包河香花墩,其初為城南梵刹,是包公幼年讀書的地方。祠內由正殿、東西兩廂房、廉泉井、流芳亭、回瀾軒、包公故事蠟像館及大片的碧水和園林組成。正殿端坐八尺高的包公塑像,塑像為金色端莊大氣,壁嵌黑石包公刻像,威嚴不阿,表現了“鐵麵無私”的黑臉包公的凜然正氣。王朝、馬漢、張龍、趙虎侍立兩旁,並置有龍頭、虎頭、狗頭三鍘;祠東六角亭內有一“廉泉”古井,井沿上也布滿一條條深深的凹痕,那是井繩長期磨擦留下的;祠西的“流芳亭”為包公幼年讀書、玩耍處;“回瀾軒”則以“甌塑”的藝術形式,再現了包公真實的一生。
去祠堂瞻仰包公的人很多,有老人也有小孩,說明了包公的影響力已經是一種中華民族的精神!
去過祠堂以後,我們又去到墓園,墓園深遂幽靜,一直往裏走,穿過紀念堂,看過碑文,就到了包公家族墓,其中包公墓最大,其他按輩份分列在周圍,我們四個對著包公墓碑鞠躬三次,以示尊敬紀念!
包孝肅公墓園是包拯及其夫人、子孫遺骨所葬之地,占地三公頃,國內一座比較完整的古代名臣墓園。墓園大小結構皆按宋代二品官葬製而建。整個墓園蒼鬆翠柏、肅穆幽靜。包公墓定位於“文物包公”,主墓為“覆鬥型”方墓,在其正下方的墓室內安放有包拯墓誌銘和金絲楠木棺,棺木內斂包拯遺骨。從一側的小門進去,然後下去轉兩個彎,就出現一個洞口,走近洞口,再往裏走,就是墓室了,墓室一塊石刻,後麵是玻璃門,玻璃門不打開,玻璃門後麵便是黑色的棺材,也即是包公的棺槨。整個墓室比較冷,不適合久呆,瞻仰一下包公我們便離開。
從包公墓園出來,對麵五十米便是“清風閣”了:
清風閣東連包公墓,西鄰包公祠,占地2.2公頃,其中主體建築是一高42米,明五暗四共九層仿宋風格的塔式閣樓,從閣頂可俯瞰合FC市風光及整個包公園的秀麗景色。清風閣定位於“文化包公”,以高水準的壁畫鋪陳和雕刻等藝術表現形式突出戲曲包公的主題。聲像館采用先進的科技和工藝手段,全麵生動的詮釋包公文化和包公傳奇故事。閣內以戲台為載體不定期舉辦各劇種的包公戲曲演出,邀請遊客共同參與,增強遊覽互動性。
由於不是“包公文化節”,所以清風閣沒有什麼活動,隻有一座以中國紅為主題的亭台樓閣,綠樹環繞,北麵是包河,高高的突起與周圍環境之中,與遠處的高樓大廈相比,多了一份古樸典雅!
這裏關於包公園還有個故事:
包公園前身是包河公園,位於合肥老一環南環外,河區蕪湖路。傳聞當年皇帝為嘉獎包拯,要賞賜半個廬州城給他,包拯不願接受,卻又不便給皇帝難堪,便要了一段護城河,而包家子孫就世代沿河而居,故稱此段護城河便稱為包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