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曾國藩的識人智慧(6)(3 / 3)

除“開談多含情,話終有餘響”之外,對講話的要求還有“口闊無溢處,舌夾無窈音”。“口闊無溢處”,是指口雖大,但在講話時不漏風,先有聲,後傳音,聲氣相投,不散不亂,這是修養深厚的人的講話狀態;反之則是粗聲大氣,臉上濺珠,口中吐沫,這種形態的人自然難登大雅之堂。從江湖中衝殺出來的英雄豪傑,雖然身上野氣很重,但豪氣占了主導,雖帶有草莽氣,仍不失英雄本色。話又說回來,這種草莽江湖氣,會在事業一步步的拓展之中,隨著接觸的人物的增多、交際麵的擴大漸漸收斂。雄才身上多了英氣,英才身上染有雄氣,如此方可稱雄天下。劉邦如此,趙匡胤如此,朱元璋也是如此。像水泊梁山,一百單八將,鼎盛時也算兵強馬壯,群賢畢至,但草莽氣太重,沒隨事業的拓展在文治上下功夫,又一心想被招安,最後終成不了氣候。

舌尖無窈音,是指雖然激情昂揚,但不口沫橫飛;雖流利靈巧,但不輕浮張狂。這種人不但才智敏捷,而且含蓄務實,厚重端莊,不但會得人幫助、事業有成,而且有很好的名聲。

“開談多含情,話終有餘響。口闊無溢處,舌尖無窈音”,是古人對國士高人講話狀態的描述。現代演講更是要求達到內容美、技巧美、語言美、風度美、服飾美和場景美的統一。講話作為人們表情達意的一種最常見的方式,在社會生活中起著積極的作用,在社會交流中具有特殊功能,同時也是識別人的一條途徑。

古時以聲音識人,按照現代的理解,就應該是以談吐講話識人。因為人嘴裏發出的音節都是有社會意義的詞語,而非雞鳴狗吠或龍吟虎嘯。所以,以“聲音”識人要結合話語的內容、神態語氣一起進行,才不至於有失偏頗。風度優雅、舉止瀟灑、談吐文雅、才思敏捷,無論古今,都是好的談吐之相;反之,誇誇其談、無病呻吟、張牙舞爪、口沫橫飛,這些姿態是令人厭惡的。

2.從音色中辨別人。

音,是聲的餘波、餘韻。音跟聲相去並不遠,它們之間的差異從細微的地方還是可以聽出來的。

人的聲音具有濃厚的感情色彩,能引起人複雜的心理反應。聲音的強弱、快慢、高低、純濁,都能顯示出異常複雜的情感。《靈山秘葉》中有這麼幾句話:“察其聲氣,而測其度;視其聲華,而別其質;聽其聲勢,而觀其力;考其聲情,而推其征。”其中的“聲氣”,略同於聲學中的音量,通過聲氣粗細,可察看人的氣度;“聲勢”相當於聲學中的音長,聲勢壯者,聲力必大;聲華相當於聲學中的音質音色,“聲華”質美,則其人性善品高;“聲情”相當於帶感情的聲音。人有喜怒哀樂七情,在語音中必然有所表現,即“如泣如訴,如怨如慕”。因此,由音能辨人之“征”。人的喜怒哀樂,必在音色中表現出來,即使人為極力掩飾和控製,但都會不由自主地有所流露。因此,通過這種方式來觀察人的內心世界,是比較可行的方法。

(1)凝重深沉者。

這種人才高八鬥、言辭雋永,對人情事理理解得深刻而準確,對社會、對他人較負責任,有一定的可靠性。但由於人情事理的複雜性,使這種人能力得不到重用,抱負無法施展,如先秦時期的屈原。

(2)鋒銳嚴厲者。

這種人言辭鋒銳,愛好爭辯。談話時他一旦逮住對方語言的漏洞就會不留情地反擊,讓對方無話可說。這種人看問題一針見血,眼光犀利,但由於急於找到並攻擊對方的弱點,從而忽略從總體上把握問題的關鍵,陷入舍本逐末、頂牛抬杠的處境而不能自拔。

(3)剛毅堅強者。

這種人辦事堅持原則,公正無私,是非分明,但是因原則性太強而顯得不善變通,讓人沒有商量的餘地。不過,他還是因為肯主持公道而得到了別人的尊敬。這種人在評判他人的價值時,不因個人恩怨而產生偏見,依然能做到公正無私,揚善除惡,光明磊落,實事求是,主持正義。

(4)圓通和緩者。

這種人為人寬厚仁慈,性格宏度優雅,具有圓通性,對新生事物持公正包容的態度。在語言上圓通能使一個人在交往時顯得溫和可愛,這種人具有柔和的言辭和態度,不喜歡進行爭論,怕傷了和氣。擁有這種才能的人,總是“入鄉隨俗”,不在別人麵前大露棱角,舉止、言語無不八麵玲瓏。這種人可以從事任何職業,因為搞好人際關係,這是必要的條件之一,尤其是外交官,若不會交際與圓通,必然不勝其任。

(5)溫順平暢者。

這種人說話速度慢,語氣平和,性格溫順,權利欲望平淡,與世無爭,易與人相處。但因為用意溫軟,而使自己長期處於一種膽小怕事的狀態,對外界人事采取逃避態度。如果他能遇上一個肯提攜他的人,從旁幫他一把,教導他磨練膽氣,知難而進,那麼,他就會成為一個能剛能柔的人物,會有一番大作為,令人刮目相看。

(6)浮漂燥熱者。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