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笨兵”記(1 / 2)

新兵下連前我就對新兵小王有所了解,他是新兵連有名的“超級笨蛋”,學什麼都不行,誰知怕什麼就來什麼,新兵一下連,他被分到了我們班。

無論什麼事,給其他戰士交代一兩遍,就能領會,小王不行,你就是手把手地教,他也不一定能做好。有一次,連隊組織單炮手基礎動作訓練,一個簡單的上下炮動作,其他的新兵不到三分鍾就學會了,而小王學了兩天,也沒搞明白應該先邁左腳還是先邁右腳,我差點沒被氣死。

唉,這可怎麼辦啊?那段時間,一躺到床上,眼前就映出小王那雙憂心忡忡、誠惶誠恐的眼睛。有時候我就想,到底是什麼原因困擾著小王呢?有一天,我看到一本叫《真我的風采》的書,講的是如果一個人精神壓抑,那他的潛能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發揮。我茅塞頓開,小王之所以顯得比別人笨,是不是因為精神長期得不到放鬆,個性不敢張揚而導致的?能不能給他一個寬鬆親和的生活環境呢?在以後的訓練中,小王的動作要領掌握不好,沒有一個人批評指責他,而是安排幾個平時和他合得來的新兵耐心地教他;小王工作中有什麼過失,我們不再訓斥他,而是讓他的老鄉在業餘時間和他說一說;雙休日,過去小王從不敢問津的球類、棋牌、卡拉OK,我們領著他玩;就連我找他談心,也都換到了菜地旁、樹林裏、小河邊等環境寬鬆的地方。

某防空營三連士官白考林說,通過這些努力,小王慢慢地變得開朗起來,偶爾,他也會和大家開個玩笑。我發現他普通話講得好,寫點東西也不困難,於是說服連隊幹部,讓他代表連隊參加營組織的演講比賽。重新樹立起信心的小王非常珍惜這次機會,一有時間就自己刻苦練習,結果他在比賽中奪得了第一名。那一天,他捧著獎狀站在台上,羞澀地微笑著,拚命地向台下搜尋著我和班裏的其他戰友,我看到他的眼中流淌著感激和自信的淚水。

勤能補拙是良訓

看到幾則故事,感觸頗深。

據載,清代的閻若璩,是頗有造詣的考據學家,然而,小時候卻笨得出奇。他六歲入學時,書讀千遍也背不出來,到了十五歲,讀書還不解其意。但閻若璩並不氣餒,他迎難而上,孜孜以求,終於“笨鳥出林”。享譽中外的數學家華羅庚,初中一年級時,數學經過補考才及格。著名數學家張廣厚,曾因數學不及格連初中都沒考上。外國此類“笨人”也不少,生物進化論的創立者達爾文,小時候曾被人斷定為“既無才智,又少精力”。科學家愛因斯坦,小時候以“笨”聞名,直到三歲才會說話,上小學時成績很差,老師給他的評價是“生性孤僻,反應遲鈍”,然而,他靠著後天的不懈努力,不僅跨進了大學門檻,還創立了相對論,成為現代物理學的奠基人。鼎鼎大名的物理學家牛頓,上小學時成績在全班列為倒數第一。看,即便天資不好,比較“笨”的人,隻要後天努力,敢於吃苦,堅持勤奮用功,也一定能做出成績來。況且,世人的智商,一般沒有什麼大的差別。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一根不粗的繩子,經過長年累月地反複磨擦可以把一根碗口粗的樹木切斷;一滴滴不大的水珠,照準一個方向,經過天長日久的衝撞,可以把一塊堅硬的岩石穿透。這種自然界的現象,給人以啟迪、昭示:毅力,是成功、成才道路上的劈山斧;毅力,是通向勝利、到達既定目標的風帆。

人的天賦是有差異的,但勤奮和毅力則可彌補天賦的不足。一個天資笨拙的人,隻要能做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百能之,己千之”,就能變得聰明起來,成為有用之才。梅蘭芳年輕的時候去拜師學藝,師傅說他生就一雙死魚眼睛,不是學戲的材料。然而,天資的欠缺沒有使梅蘭芳灰心,反而促使他更加勤奮,終於成了著名的京劇大師。被看作是“笨人”的愛因斯坦從某個側麵作出了明確回答:

苦和甜來自外界,堅強則來自內心,來自一個人的自我努力。

相反,一個人即使天資再好,若不勤奮,也是不能成才的。比如,方仲永五歲便會作詩,但出名後,不再勤奮上進,終於“泯然眾人矣”。

數學家華羅庚有一首詩寫得好:埋頭苦幹是第一,白發才知智叟呆。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一個人能否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天資是一個方麵,但是決定成功的最終方麵,是自勵奮發,刻苦努力。有一本書叫《牛津個人生涯設計》,其中有一個命題就是:“沒有天分,隻有勤奮”。像文中所述“笨”戰士小王靠著班長的幫助指導,靠著自己的勤學苦練,終於奪得了演講比賽的第一名。事情雖小,可對每一位帶兵人、每一位青年官兵都有很多啟發。